“十四五”规划发布,核能产业新的任务清单随即亮相。相比“十三五”,未来五年,不仅核电运行装机规模要增加,需要推进建设的领域和问题也更多元。除了自主三代和四代核电示范工程,小堆、高温堆、浮动堆的示范,以及中低放废物处置场、乏燃料后处理厂、核能综合利用纷纷“入围”。
回顾中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份清单所列,都是短中期行业最需要做好的事。
首先,建设华龙一号、国和一号、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积极有序推动沿海三代核电建设。核电示范工程,是核电自主化发展的里程碑,也是由核电大国迈向核电强国的标志,更是未来参与国际核电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
目前三代核电中,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已投产,后续多个项目在建或已核准,国和一号处于建设期;四代核电中,高温气冷堆示范电站已进入并网“倒计时”。在此背景下,高标准、高质量建好示范工程,并推进后续项目批量化建设,是提升核电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以示范项目为引领,在沿海布局新的三代核电项目,保持产业稳健发展的节奏和耐力,十分关键。
其次,推动模块式小型堆、60万千瓦级商用高温气冷堆、海上浮动式核动力平台等先进堆型示范。放眼全球,各核电强国正通过小型堆、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抢占下一轮核能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不惜投入巨资支持研发,体现出核能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
过去十年,在核能领域科技创新的风口下,我国陆续研发出模块化小型堆、商用高温气冷堆和海上浮动核动力平台,但限于标准缺失、资金投入和商业模式等障碍,迟迟未能顺利落地。所以未来五年,需要打破体制藩篱,打破固有思维,尝试新模式,行业合力抢占“高地”。
第三,建设核电站中低放废物处置场,建设乏燃料后处理厂。中国核电产业发展至今,要说最难补的短板,恐怕就是“后端”。
目前我国在运核电厂90%以上的低放废物滞留积存于核电厂临时贮存场所,影响核电厂正常运行、增加环境风险,更加剧了公众对核电安全的担心。作为核电大国,应果断扫清障碍,尽快建设中低放废物处置场,为核电可持续发展减轻安全压力。
另外,安全稳妥发展核电,要求我国要最大限度提升铀资源利用率,并降低乏燃料存贮压力,解决好核电“口粮”的同时,“善后”乏燃料。所以,建设乏燃料后处理厂,建立起适应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核燃料闭式循环体系,提升和增强核循环产业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最后,开展山东海阳等核能综合利用示范。除了发电,核能还可以供热、海水淡化、工业供汽、制氢、制冷,尤其在山东海阳核电率先尝试商业供暖、海水淡化和水热同传,并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多元化利用已经成为核能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路径。
从碳减排、节能降耗、清洁取暖的角度看,核能综合利用优势明显,但在初期探索阶段,要全面考虑安全标准、经济性、商业模式等社会关注的问题,为后续推广应用做好铺垫和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