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来自中核集团的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根据核工业新时代发展特点,结合碳达峰碳中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高质量发展、“走出去”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积极为核工业做强做优做大、国家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加快推进《原子能法》出台
立法是原子能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美、俄等核强国颁布了以《原子能法》为上位法的原子能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地保障了本国原子能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涉及原子能领域的法律、法规,对促进我国原子能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作为原子能领域基本法律的《原子能法》长期缺位,致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立法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一些立法是根据急用先立的原则就某一方面制定的,众多核领域基本问题难以系统解决;部门规章偏多,法律效力层级不高,原子能领域的基本方针、政策,包括我国加入国际公约应承担的义务等没有全面上升至法律层面,缺乏权威性。
当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完成《原子能法》草案起草工作,已经过多轮论证,形成了良好的立法基础,顾军建议加快《原子能法》立法进程,力争近两年内颁布实施。
加强新时代核科普工作
核能作为清洁低碳能源,将在能源清洁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做好核科普宣传,营造友好舆论氛围已经成为核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指出,公众沟通已成为制约核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公众支持是决定核能项目能否落地的重要环节。较高的公众接受度能够使项目、政策的推进实施更加顺畅,而较低的公众接受度将导致不必要的麻烦与问题,影响项目的正常推进,甚至会导致项目的搁置与失败,还会引发社会矛盾与不稳定。
王寿君建议:组织开展主题性、全民性、群众性核科普活动,广泛传播核知识。核科学系统知识进入小学、中学、大学的相关课程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的核科学素养,将核科普知识纳入各级党校领导干部培训课程。
设立国家“核科学日”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我国核领域要切实担负起支撑国家战略的历史责任,服务于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需要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设立国家“核科学日”是争取社会公众支持与认可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核能事业可持续发展。
王寿君指出,核工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正面临着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设立国家“核科学日”,将有效加强核领域的科普工作,让公众正确地了解核、认识核、接受核,并激发青少年喜爱科学、喜爱核科学,同时将大大激励核事业工作者,对我国核事业和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为此,王寿君建议:“一堆一器”为我国“两弹一艇”成功研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是我国核科技发展的象征,其蕴藏的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建议将每年的9月27日设立为国家“核科学日”,并以设立“核科学日”为起点,大力推进核能应用,为核能发展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与世界各国携手,让核能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做出更大贡献。
推进核电高质量发展,助推碳中和目标实现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巍指出,发展核电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重要选项。核电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烟尘颗粒物等,是未来新增非化石能源中最具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缓地球温室效应,有利于改善环境,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兑现减排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的必然选择。
刘巍建议,政府部门研究制定《中国核电发展战略》,强化核电发展顶层设计,统领我国核电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规划,批量化建设自主三代核电机组,助力我国履行碳达峰碳中和国际承诺。
尽快制定适应核能多用途利用相关政策法规
核能作为零碳排放的能源供给形式,正在从原有单一电力供应向多领域多用途应用拓展。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汽、海水淡化、制氢、同位素生产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太空、深海、海岛等特殊场景中,核能还具有清洁高效、可持续性强、多形式供能等独特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钱天林指出,核能作为清洁能源已被广泛应用,具备成为大型清洁供热基地的条件。为响应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号召,我国提出了核能供暖的三种技术方案,其中中核集团提出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是专门用于北方地区冬季居民取暖供热的反应堆型号,在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管网适配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高温气冷堆具有固有安全性高、蒸汽参数高、可高温热解制氢等优势,可为多产业提供工业蒸汽、氢、电力的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
钱天林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尽快制定适用于核能多用途利用的安全监管法规及相关标准体系,使项目从设计、规范、选址、监管等方面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障核能多用途利用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动我国核电“走出去”
核电是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加快推动我国核电“走出去”,有利于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增长,增进国际文化交往与合作,是推动我国构建能源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段旭如指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目标确立,“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签订,《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完成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给核电“走出去”带来重大机遇。核工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了核领域的国际合作,推动了国家间政治外交的延伸。他建议将我国核电“走出去”由企业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建立由国家相关部委以及主要核电企业、装备企业、金融信保机构组织等共同组成的核电“走出去”跨部委协调机制,有效发挥国家组合拳优势,推动一批条件比较成熟的核电“走出去”重点项目落地。
推广辐照灭菌技术应用
辐照灭菌技术为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通过替代传统的环氧乙烷灭菌方法,辐照灭菌技术将灭菌工艺周期由7天-14天缩短为1天,极大地缓解了疫情初期抗疫前线一次性医用防护服“严重短缺”的困境。辐照灭菌技术还有望在医疗废水处理、特殊聚集性场所移动式消毒、冷链食品中新冠病毒消杀等领域发挥更大的抗疫战斗力。需加快制定各应用领域的标准规范,增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推动辐照灭菌技术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价值。
段旭如指出,与传统灭菌方法相比,辐照灭菌技术具有穿透力强、消毒灭菌彻底、可连续使用、一次消毒量大、不污染环境、无残留、能耗低、运行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及常温处理等特征。除了为一次性医用防护服等辐照灭菌之外,辐照灭菌技术还可在医疗废水、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特殊聚集性场所移动式消毒等领域发挥作用,另外,有望用于冷链食品中新冠病毒消杀等领域,意义重大。
段旭如建议尽快制定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引导国内相关研发力量与企业协同创新、集中攻关,推动辐照灭菌等核技术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制定辐照灭菌等核技术在医疗器械、冷链食品、中成药等领域应用的标准规范,填补国内空白,拓宽核技术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