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重启 再迎机遇
今年初,随着荣成压水堆重大专项示范工程,以及漳州核电一期、太平岭核电一期项目先后获国家核准,我国核电三年“零核准”画上句号,实现重启。同时,随着漳州核电1号机组开建,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全面启动,华龙一号开启批量化建设。
今年共投产海阳核电2号、台山核电2号、阳江核电6号3台机组。截至11月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47台,装机4875.1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核电机组数12台,装机容量1295.5万千瓦,居世界首位。国内外在建的自主三代核电项目均处于稳步推进状态。
预测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核电将投产约1900万千瓦、开工760万千瓦以上,2020年装机达到5103万千瓦。而行业机构测算,2035年核电规模要达到1.7亿千瓦,2030年之前,每年将保持6台左右的开工规模。若以每台投资100亿元至200亿元计算,投资规模高达千亿元,同时批量化将助力三代核电成本进一步下降。
目前,核电产业做强迎来“窗口”,从自主创新到产业应用,再到竞争力提升,核电产业悄然进入“蜕变期”。
供热首秀 多元转型
国家发改委11月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其中“核能综合利用(供暖、供汽、海水淡化等)”首次进入鼓励类目录之列。而就在11月15日,海阳核电核能供热首期项目第一阶段正式投运,为我国核能供热首开先河。
继海阳核电核能供热项目后,东北地区核能供热项目提上日程:吉林白山核能供热项目总承包框架协议和国家电投佳木斯综合智慧核能供热示范项目工程总承包框架协议先后签署。
近年来,我国已有多个省份与核电企业合作开发相关项目,主要技术方案包括:中燕龙池式供热堆、“玲珑一号”模块式小堆、和美一号供热堆、HAPPY微压供热堆,以及NHR200-II壳式供热堆等。
作为现阶段各国核能综合利用的“蓝海”,小型堆在工业供汽、制氢、海水淡化和船舶供电等领域的应用空间巨大,但其发展也面临经济性、安全监管、标准缺失和“邻避效应”等问题,核能多元化转型道阻且长。
入“场”交易 适应“摔打”
随着电改深入推进,核电企业均加入了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市场管理委员会。辽宁、浙江、江苏、福建、广西、海南等地核电企业也逐步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并建立计划电量与市场电量的双轨制模式,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逐步放开。
国家发改委今年8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的通知》提出,核电机组发电量纳入优先发电计划,按优先发电优先购电计划管理有关工作要求做好保障消纳工作。
2018年,福建、浙江、广西、辽宁、江苏五省份核电机组参与市场交易。以田湾核电站为例,2018年实际参与市场电量约占总上网电量比例18.5%,而2019年市场电量指标骤增至27%。
2019年,核电已适应市场化“摔打”,但参与市场调峰仍有一定困难,相关核安全规范标准尚未建立。同时,部分地区核电采取与煤电相同的规则参与市场交易安排,难以落实核电优先发电计划。受制于此,核电在市场化交易中还有很多界限待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