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

产业结构调整开倒车,这些地方怎么了?

时间:2019-05-16 来源:中国环境报

近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相关省份反馈了督察整改“回头看”的情况。从反馈意见中可以看出,结构调整工作推进不力仍然是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这说明,一些地方和部门对以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结构调整、发展动能转换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尚缺乏深刻认识。 

要敢于动真碰硬,以督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发展在“长个子”的同时,“体形”要更好、“体魄”要更强。产业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经济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 

梳理“回头看”反馈意见可以发现,一些地方和部门仍因产业结构调整不力被再次点名。 

有的地方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进展缓慢,整改迟迟未见成效。 

原山东省经信委“压钢工作推进不力”,虚假置换钢铁产能;菏泽市成武中远化工有限公司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工艺,在未采取整改措施的情况下违规生产。

原湖南省经信委回避落后产能概念,模糊全省小造纸淘汰政策,70余家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生产设备的造纸企业成为“漏网之鱼”。 

有的地方甚至“开倒车”。如山西省焦化产能扩张步伐不止,产能“越调越多”,焦炉无组织排放,熄焦水超标问题十分突出。 

另一种问题也频频出现,那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的要求没有落实到位。 

如山东省淄博市做选择、搞变通,对117家违反规划且未经整改的企业予以销号。 

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大、阻力多,但并非无法推动,关键在于有没有决心。 

比如,湖南省敢于直面问题,在全国率先出台自然保护区矿业权退出处置政策,清退39个省级发证矿业权。贵州省实施绿色经济倍增计划,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 

对淘汰落后产能“依依不舍”,在结构调整方面“止步不前”,原因是这项工作涉及到经济指标、财政收入和人员安置等问题,解决起来比较棘手。但是,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不控制不整治,不仅直接影响地方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也影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要落实整改责任,以督察推动能源结构调整 

湖北省襄阳市整改工作推进不力,配套脱硝设施较少启用。2017年,襄阳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细颗粒物浓度、优良天数比例均未达到整改方案要求,细颗粒物浓度等指标不降反升。

襄阳的问题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能源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心肺之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反馈意见可发现,一些地方在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上没有从全局出发,没有从长远着眼,遇到能源结构调整的“硬骨头”就“宽松软”。 

一些地方工作流于表面,减煤任务落实不力。 

如山东省发改委只摊派任务、汇总数据,对地市减煤措施监督检查不力。滨州、聊城两市2017年8月才制定2017年度减煤方案,简单摊派减煤任务。 

山西省发改委仅对减煤方案进行备案,从未督办考核。2017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不降反升,达到3.22亿吨,同比增长2200万吨,其中重工业用煤增长2254万吨。

能源结构调整不力,增加了改善环境质量的难度。

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督察推动高质量发展

原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2018年抽检发现全省煤质不合格率较高,但大部分不合格煤炭依旧外售。 

陕西省宝鸡、咸阳市洁净煤配送中心配送量偏低,与需求量相差巨大;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洁净煤配送中心储存4000多吨工业用煤,并存在直接销售行为,洁净煤质量难以保证。 

一些地方假装整改,小火电机组、燃煤锅炉关停淘汰态度不坚决,工作推进迟缓。 

陕西省现仍有130多台10万千瓦以下小火电机组,煤耗高、污染大,2015年到2017年仅淘汰关停7台小机组。榆林市甚至违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年以来新建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21台。

督察以问题为导向,紧盯能源结构调整。然而,一些地方没有下狠功夫,导致能源结构调整的承诺落空,难以从源头控制污染,同时产业结构也难以得到优化。 

随着督察逐步推进,督察工作重点由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扩展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以督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要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政治责任,推动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

对于地方而言,这是一个契机。要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作为工作重点,把督察整改作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动真碰硬解决问题,加快推进绿色发展。

治病得去灶,剜疮需除根。越早从思想上认识问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越早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浏览字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