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

十年精心擘画,护一江春水向东流 2021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Ⅰ类—Ⅲ类)国控断面比例达97.1%

时间:2022-09-29 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报记者张黎

开栏的话

为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江河湖泊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的成就,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版从今日起特开设“江河湖泊治理这十年”专栏,从不同角度和领域报道10年来我国在江河湖泊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以及相关省市的探索和实践,以飨读者。

长江上游,一级支流赤水河畔。

随着全流域内率先实现干支流无小水电、恢复自然流态,如今的赤水河变了——河里的鱼越来越多了。这让十年守护家乡潺潺流水的云南省昭通市银厂村村民常吕共喜笑颜开:“站在河堤上,就可以看到成群的鱼儿游来游去。”

长江下游,入海口苏州河边。

“我从小在苏州河边长大,常来这摸鱼。”在七旬老人张国恩的讲述中,河水一度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染排放变差。“经过多年治理,2020年底苏州河全面贯通,清水和鱼都回来了。”张国恩时常来这儿走走,凝望两岸旖旎风光,重温儿时恬静岁月。

同饮一江水,共述长江美。人们的笑脸、归来的江豚、复绿的两岸,无疑成为长江十年巨变的“生动注脚”。

十年间,沿线各省市高质量打好治污攻坚战,着力推动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十年间,长江流域水质改善及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长江干流水质首次全线达II类,2021年长江流域水质优良(Ⅰ类—Ⅲ类)国控断面比例达97.1%,较2012年提高10.9个百分点。

壮美长江奔流不息,由浊变清的江水背后,上演着一场波澜壮阔的治水故事。

1 顶层设计勠力攻坚,多部门、上下游携手护水

长江涵养国土面积1/5的沿江生态,为两岸4亿人民带来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

可彼时,“大招商”“大开发”一度为长江生态系统敲响阵阵警钟。“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指引下,“长江保卫战”号角声响起。

攻坚,从强化顶层设计着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位推动下,《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等文件相继印发实施,治理长江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多部门和沿江省市亦明确了各自职责及任务分工。

“拧成一股绳”协同发力。沿江省市狠抓落实。截至2020年,《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的12个劣Ⅴ类国控断面全部完成消劣。

为充分衔接“十三五”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成效,2022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等17个部门和单位印发实施《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聚焦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入推进水污染治理和生态系统修复,形成长江大保护工作合力。

与国家层面统一部署同频共振,生态环境保护层面的专项规划也紧锣密鼓地亮相。《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文件陆续出台,积极推动长三角区域、成渝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各项任务举措落实落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支持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印发,积极推动长江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让跨区域治理从“各自为政”变为“同舟共济”。

沿江省市围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因地制宜推出政策举措。

四川省天府新区将七成面积规划为生态空间,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准入;江西、湖南、湖北三省在基础设施、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入共享,协同发展;江苏省连续数年举办“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活动,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理念深入人心。

从上游至下游、从干流到支流,各地协同发力、流域齐治、湖塘并治,交出了一份水质改善的优异答卷。

2 重点突破对症下药,长江重现碧波东流

“‘整治入河入海排污口’被列为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正说明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我很振奋,也倍感责任重大。”生态环境部执法局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他口中的排污口整治,就是要通过“查、测、溯、治”,全面堵住伸向长江的“口子”。

绵延6300公里的长江,到底有多少排污口?

60292个。这是近年来生态环境系统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以来,运用高科技+“笨功夫”获取的答案,也由此实现了整个长江排污口的“一张图”“一本账”。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长江入河排污口监测工作基本完成,溯源任务完成90%以上,立行立改解决了8000多个污水直排、乱排的问题。

整治入河排污口行动,是打赢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始终把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持续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长江治污攻坚战捷报频传。

“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有力地督促查处、整改了一大批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守住了自然生态安全底线;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通过“划、立、治”,梯次推进水源地环境整治。截至2020年底,3161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治,有力保障了饮用水水质安全;

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沿江11省(直辖市)1064家工业园区累计建成1373座处理设施和6.62万公里污水管网;存在问题的281家“三磷”企业(矿、库)均已完成整治。

长江干流沿线城市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沿江11省(直辖市)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总体实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目标。

数据给出佐证——与2016年相比,2021年洞庭湖优良(Ⅰ类—Ⅲ类)国控断面比例从0上升为18.2%。2021年洞庭湖总磷浓度比2016年下降了25%。今年1月,仅在南洞庭湖就记录到1.5万多只各种鸟类,比上年同期增长超过60%……眼下,被称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渠成网、田成方、树成行,一湖碧水徐徐汇入长江。

变化就在身边——长江流域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关停取缔,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8000家;岸线整治全面推进,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沿江城市滨水空间惬意又亲民。太湖流域,多年不见的“吉祥三宝”桃花水母、白鹭、地衣也开始回归人们的视野。

从云贵高原、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去污还绿”“拒黑植绿”见证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从“靠江吃江”到“守江护江”,奏响了长江的绿色交响曲。

3 高悬“利剑”持续发力,生态治理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江边曾经有很多码头和工厂,空气中弥漫着怪味。”在江苏省南通市,摄影爱好者这样描述五山及沿江地区以往的景象。时至今日,这里已变身滨江绿地花海。

五山及沿江地区拥有长江岸线约14公里。2016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港口码头污染问题后,南通市随即启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破解沿江地区工业集聚带来的生态之困。

随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铺开,长江沿岸这样的“华丽转身”不胜枚举。

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炼钢厂冷却池地块在2018年督察“回头看”期间被群众举报“脏乱差”,随后的两年里, 2000多平方米的违规建筑被全面拆除,建成街心花园;环境整治升级,投资5800万元的综合性体育公园拔地而起。

在重庆市涪陵区,中化涪陵南岸浦厂区全面停产,52公里外,一座新厂建成投产。原厂区磷石膏堆场从“灰漫天”到“花满园”,如今变成了石龙山公园。

2016年以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将长江大保护作为重要督察范畴,先后对沿江11省(直辖市)开展两轮例行督察。同时,对其中的江苏省、江西省、云南省、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贵州省等开展督察“回头看”,查实反馈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自2018年以来,生态环境部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制作,每年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上专题播放,以警示促重视、以警示促落实、以警示促整改,推动地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印发《水生态环境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工作机制(试行)》,建立完善分析预警、调度通报、独立调查、跟踪督办相结合的问题发现和推动解决工作机制,定期分析研判水生态环境形势,压实地方主体责任,推动解决突出问题。

聚焦长江流域突出水生态问题,生态环境部编制完成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办法及评分细则,为建立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机制奠定坚实基础;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基本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

与此同时,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基本实现了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重要水体省市界,地级以上城市和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的全覆盖。

精准治污,离不开科技支撑。生态环境部为此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开展联合攻关和“一市一策”城市驻点跟踪研究,推动水专项成果转化应用。

“国家队”与“地方队”联合攻关,为地方治水找病根、开良方。

在贵阳,驻点帮扶工作组对流域10余家涉磷企业进行减磷精准帮扶,经过两年多的治理,2019年出境断面总磷浓度由2018年的0.35mg/L降低并稳定在0.2mg/L以下,解决了60年来总磷超标“老大难”问题。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在工作组的科技帮扶下,总磷浓度由0.16mg/L降至0.1mg/L以下,2020年年底,水质开始从Ⅴ类提升到Ⅲ类,并稳定至今。

十年攻坚,放眼长江全流域,污染消环境美,“锈带”变身“绿丝带”;十年奋进,产业链的“绿底色”越来越浓,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越来越足。

今日谱就新长江之歌,那铿锵激扬的旋律中,传递出扮靓锦绣河山的无限魅力,饱含着绿色发展的跳动音符,唱响了生态优先的崭新华章。

浏览字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