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

陕西:以创建为抓手 促进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时间:2022-08-15 来源:陕西省生态环境厅

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近年来,省生态环境厅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形成了点面结合、多层推进、亮点突出的良好局面。坚持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以生态环境部修订的《规程》和《指标》为指导,完成了省级《规程》与《指标》的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省级示范创建体系更加科学,指导性更强。

一、主要成效

(一)开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新局面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成绩历史最优。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等为载体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成果不断凸显。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评选活动中,我省4县区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3县荣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创造了历年来最好成绩。截止目前,全省12个县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6个县荣获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领,“两山”基地转化模式多次在生态环境部官方微信专栏、陕西日报、省生态环境厅两微一端等媒体平台推广宣传。

 二是形成了覆盖全面、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新格局。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通过以点带面、上下联动,初步形成陕南、关中、陕北有序布局的建设体系,陕南、关中、陕北示范县(区)占比分别为55%、39%、6%,涵盖了不同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发展定位的区县,打造了一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案例及样本,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加鲜活生动、更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柞水、佛坪、宁强、石泉、平利等代表秦巴地区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决筑牢秦岭-巴山生态安全屏障,持之以恒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力保障“一江清水供京津”的同时,以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目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生态康养等生态产业,形成了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陕南示范。凤县、麟游、宜君、渭滨区等代表关中地区始终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持续提升空气、水、土壤、森林等环境质量,努力培育优质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加快推动生态农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建设关中示范。以黄龙为代表的陕北地区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奋斗目标,始终将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作为第一要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不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接续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态保护修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陕北示范。

(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亮点纷呈

全省严格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作要求,从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六大体系综合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推动入选县(区)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发展壮大绿色产业以及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三个方面树立新亮点,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陕西样板。

一是通过从严考核,树立了多个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标杆。入选县(区)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多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均高于90%,留坝、佛坪、镇坪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分别达到362天、361天、358天,宁强、麟游、凤县、黄龙等县(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也稳居全省前列。入选县(区)地表水监测断面均达到Ⅱ类水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率普遍提升。凤县绿色矿山建设扎实推进,佛坪、留坝、镇坪、黄龙等县(区)森林覆盖率达到87%以上,入选县(区)生态环境重点目标任务均超额完成,生物多样性日趋丰富。生态环境保护的尖子生、优等生均列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队伍,充分发挥了生态环境保护走在前列、做出表率的示范辐射作用。

二是通过鼓励引导,形成了多个转化“金山银山”的新典范。入选县(区)充分立足自身生态优势,在推动绿色发展转型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探索出“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两山”转化模式。留坝县以“建设中国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区”和旅游“一业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百业旺”为目标,不断强化守护“绿水青山”,构建“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成功创建为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森林旅游示范县,2021年接待游客达到497.1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5.32亿元,分别增长18.24%和20.4%。柞水县立足秦岭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木耳、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积极研发和创新出一系列新产品、新业态,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木耳3.07亿袋,总产值达15.8亿元,发展中药材订单种植3.85万亩,总书记点赞的“小木耳,大产业”享誉全国。平利县依托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平利绞股蓝”等国字招牌,坚持茶饮产业一业率先突破,创新推行生态产业脱贫模式,将贫困群众脱贫与生态产业发展牢牢拧成一股绳,2021年全县茶产品产量1.5万吨,实现产值18亿元,实现了群众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的美丽脱变。凤县聚焦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加快实施落后产能淘汰、矿山技改等工作,大力实施工业废渣、废弃尾矿矿物质资源综合回收再利用工程,建成4家国家级绿色矿山和3家省级绿色矿山,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成为陕西省产业转型发展的引领者。

 三是通过探索实践,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体制。入选县(区)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区域前列,以林(山)长制、河(湖)长制为主的山水林田湖草制度全面推行,省、市、县、镇、村五级工作体系不断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建立,“两山银行”在留坝、佛坪、宁强、凤县、黄龙等多个地区揭牌成立,商洛市、汉中市、安康市启动了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生态产品目录清单编制、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和GEP核算工作进程不断向前推进,涌现出了《实现GEP自动核算,着力破解“度量难”——商洛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典型案例》、《“落后村”向“网红村”的华丽转身——陕西省柞水县朱家湾生态经济双向增值案例》等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典型案例。碳汇交易试点工作快速推进,凤县启动了碳排放状况摸底和碳排放增加值核算工作,碳汇交易体系不断完善;留坝县深入挖掘自然资源价值,不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率先打造全国“零碳县“。”

二、经验启示

一是加强创建过程指导,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的基础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省厅印发《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探索出递进方式逐级创建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在省级层面开展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巩固提升创建成果,为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建立工作群,严控示范创建规划编制质量,注重引导重视创建过程,加强创建工作指导,努力把创建工作做扎实。

 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广大创建地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创建与“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在省厅门户网站、微信平台中推送获得命名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与“两山”基地的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树立了先进典型,引领了全省的创建热潮,带动了广大创建地区申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的积极性。

 三是坚持分类施策,切实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我省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迥异,资源禀赋差异较大,经济社会发展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现实情况,省厅加强统筹谋划、突出分类指导,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创建工作。推动关中地区持续打赢打好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转变依靠要素驱动的低效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向优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引导陕北地区突出抓好水土流失等生态治理工作,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打造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支持陕南地区发挥秦巴山区生态资源优势,探索和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形成以“两山”转化为目标的生态文明示范。各地区坚持因地制宜、扬长补短,开创了我省同向发力、奋勇争先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崭新局面。

 

下一步打算

(一)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典型引领带动作用

为鼓励地方提高创建积极性,在修订管理规程和建设指标的同时,出台奖励激励办法等工作制度,不断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和规范,注重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公开,鼓励社会监督,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基层组织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持续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巩固深化示范创建成果

加强对示范创建质量评估,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对获得命名的地区加强过程监管,严格创建复审。不断巩固、深化和提高创建成果,使示范创建真正成为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三)不断深化指导帮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管家”服务体系

 不断深化对创建地区的指导帮扶,建立生态保护专家库,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专题研究讨论等,畅通沟通咨询渠道,帮助创建地区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促进经济绿色发展。

浏览字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