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坐着拥挤的地铁,竟然有种幸福感,感觉城市慢慢活过来了。”这是一名网友在城市解封后在朋友圈写下的感悟,配图是川流不息的人潮。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疫情连续反扑,一些城市按下了“暂停键”,经济运行也出现了一些不确定因素。行至第二季度尾声,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城市也慢慢复苏,城市的行业企业陆续复工复产。
为了推动我国经济回归至正常轨道,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刚刚过去的5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6方面33项一揽子措施,要求各级各部门部署落实措施,扎实稳住经济。在中央的全面部署下,各地也动了起来,围绕“稳增长、促发展”紧密出台了一揽子稳经济措施,部分省级生态环境部门也制定了一系列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的举措,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铺设好道路。
那么,各地的这些措施有何亮点?其中的“含绿量”又有多少呢?记者梳理了各地为稳定经济增长出台的文件,在一些生态环境相关的政策要点中找到了答案。
合理有序的财政金融政策,将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各地对于稳经济政策的宏观把控,十分关注财政金融政策。
地方政府的专项债券是政府拉动投资的重要工具。今年4月,在国新办举行的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情况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专项债券继续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等九大领域。国务院出台的一揽子稳经济政策中提到,要适当扩大专项债券支持领域,优先考虑将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项目等纳入支持范围。
天津紧随其后提出,抓紧实施一批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领域项目,制定并公开支持名录,优化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推动尽快开工,支持其申报使用专项债券。福建明确,常态化做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领域专项债券项目策划储备,并积极谋划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领域的政府投资项目。
福建省漳州市 李润南摄
除了专项债券的支持,广东提出,可以通过债权计划、股权计划、公募REITs等多种方式,支持保险资金投资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安徽提出,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对符合政策要求的绿色低碳、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项目提供优惠资金贷。吉林提出,积极推动吉林银行等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绿色金融债,探索发行双创金融债券。
此外,在寻找生态环保新的融资渠道上,不少地方也提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政策。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出台的助力经济稳进提质攻坚行动十条政策措施提出,建立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导向的EOD国家项目试点工作;指导丽水市争创国家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关于做好生态环境领域稳增长服务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则表示,要将推动原本敲定的60亿元金融债券、400亿元专项贷款落实到位;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与国开行四川省分行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快落实国家EOD试点项目的贷款。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出台的关于稳经济保增长促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到,扩大与区内商业银行、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进一步深化“银政企”合作机制,助力打通绿色环保企业融资壁垒。
各地积极响应,将更多财政金融支持的触角延伸至生态环保领域,扩大生态环保领域的有效投资,无不为生态环境项目的投资投产释放出了更多积极信号。
国务院出台的一揽子稳经济政策中,多次提到了“新能源”一词,将新能源领域项目的部署融入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作为一股新鲜的血液,想要疏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堵点,找到新的增长动能,对于新能源的投入力度不容忽视。因此,在各地出台的稳经济政策中,也增加了对新能源产业的部署。
一方面是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从产业布局层面来看,北京市近日印发的《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布局京津冀协同重点领域产业链,充分利用产业引导基金等手段,推动一批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项目在现代化首都都市圈落地。福建则表示,要加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支持在景区、厂区、港区、物流园区、矿区等重点区域及省内岛屿打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区。
从刺激消费层面来看,不少地方拿出了“真金白银”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广东发文鼓励购置新能源汽车,对个人消费者今年6月30日前在省内购买以旧换新推广车型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新车,给予8000元/辆补贴。吉林发文表示,对购置新能源乘用车的,按照三档分别给予不低于3000元、4000元、6000元标准的补贴。此外,还有不少地方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下乡、优化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站)投资建设运营模式等政策。
广西蒙山县光伏发电基地 黄胜林摄
另一方面是推动新能源项目建设投资。
辽宁提出,推动核电、抽水蓄能、高压输电、LNG储气、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24个具备条件的重大项目尽快实施。江西明确,加快奉新、洪屏二期、永新、遂川、铅山等一批抽水蓄能电站等储能调峰项目以及光伏、氢能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广东表示,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尽快核准开工,今年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超过100万千瓦。河北提出,进一步规范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管理,2022年新增新能源并网装机800万千瓦以上,加快推动张承地区新能源规模化、基地化发展,有序推进37个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
各地对新能源产业项目你追我赶的布局,不仅传递出向高质量发展努力的动向,也为各地稳经济寻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重大项目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也就是在为经济发展谋出路。记者发现,在稳步推进经济发展时,各地没有停下对生态环保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的步伐。
有全面构建生态环保治理体系的。例如江西提出,要加快推进一批市政、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领域重大项目。深入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加强“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构建集污水、垃圾、固废、危废、医废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有重点关注水生态修复的,这在各地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可见一斑。例如吉林省提出加快“万里绿水长廊”和查干湖治理等重大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河北提出今年再开工一批已纳入规划、条件成熟的项目,包括河湖生态综合治理等工程。安徽明确,开工建设包浍河治理、长江芜湖河段整治工程,年内完成引江济淮二期、巢湖水生态修复与治理、怀洪新河灌区工程可研审批并开工建设。天津提出,推动北运河筐儿港枢纽至屈家店枢纽综合治理工程和综合污泥处理处置中心等10项水生态治理工程进行。
安徽水清岸美 人民图片网图
除了对生态环保领域重大项目的精心谋划,不少地方也在合理合规的情况下,为重大项目尽快上马提供了“环保便利”。
例如河北提出,对纳入国家和省级规划的重大项目实行能耗单列。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对省内审批的“4+1”重大项目,落实“一对一”专人服务。广东则表示,国家批准广东省生态保护红线成果前,建设项目涉及占用生态保护红线(陆域)且在用地预审时已组织开展不可避让论证的,用地报批时占用生态保护红线类型不变且面积不超过预审占用面积10%,原则上可不再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论证。
抓实抓紧重大项目,在合理合规的条件下把好项目环保关,方能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携手并进。
今年4月底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部近日印发的《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也要求,各级各部门切实依法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保障,全力推动“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水利及交通等基础设施、煤炭保供、涉及补链强链的高技术产业等重大投资项目加快落地。
环评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记者梳理各地出台的一揽子稳经济措施中发现,各地在环评审批方面提出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
一是环评审批速度与时间赛跑。青海提出,推进建立环评审批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完善重点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清单,将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审批时限分别压减至20个、10个工作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对省内审批的“4+1”重大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法定时限的1/3。对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具备受理审批条件的重大项目环评,及时受理审批率达到100%。
二是优化环评审批制度。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实施建设项目“多评合一”、“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扩面、小微企业“打捆”审批试点、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融合改革等一批领跑全国的改革举措。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出台政策全面扩展环评预审制的范围,进一步关口前移,从重点项目向重大规划延伸。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对位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符合相关规划、规划环评要求的建设项目等36类项目以及灾后重建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审批,项目环评文件受理后,不再进行评估审查, 审批部门在 1 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决定。
三是加大环评放权赋能力度。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等7项省级审批权限分别下放郑州市、洛阳市和航空港区;组织各省辖市将非辐射类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排污许可证核发2项审批权限(“两高一危”除外)赋予各县(市)。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明确试点开展环评审批权限调整下放执行情况效果评估,动态调整、科学合理设置环评审批权限。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有针对性地提出,上收部分“两高”项目、涉重金属重点行业项目、单独立项的需要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人工湖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稀土深加工、汽车整车制造、大型主题公园、地方级高速公路、扩建运输机场、氧化铝等项目环评审批权限。
四是做好环评跟踪服务。河北提出,开展“环评服务百日攻坚”,各类园区和项目实行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并联审批;对各设区市环评审批开展“一对一”下沉帮扶指导。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主动对接企业,指导帮助其及时完善环评手续,召开重点项目环评进度视频调度会,对相关环评工作点对点精准跟踪服务和指导,助力项目环评尽早报批。
各地多举并措,从环评审批角度帮助企业、项目争取更多时间,抢占市场先机,为经济稳步增长提供了强劲的绿色动力。
记者发现,在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局下,各地执法监管的处罚条件也更加人性化,不到一定程度尽量不罚款,并通过分级管理保障企业合法经营。
在罚款方面。河北提到,今年第二、三季度,生态环境执法采取告知、提醒、帮扶方式,除恶意违法情况外,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一律不得采取罚款方式进行处理,做到轻微不罚、首次不罚、非故意不罚。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提出,进一步强化包容审慎环境监管,指导各地细化落地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制度。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制定出台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免予处罚事项清单,坚持无过错无危害不处罚原则,对 10 项全省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免予处罚,对无主观过错、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改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违法行为免于行政处罚。
在分级管理方面,河北提出,今年第二、三季度,除恶意违法和存在重大环境风险隐患情况外,各地污染管控措施禁用限产、停产、停工手段,在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项目正常施工前提下开展问题整改;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环保正面清单,保障其在环保达标条件下不停产不限产。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确保合法合规的企业和建设项目不出现因环保原因停产、停工情况,坚决反对“一刀切”式管控,对涉及重大民生、灾后重建的建设项目及国家、省重点项目等企业不采取限制性停工停产。
在执法方面,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减少现场执法检查频次,6月份原则上不新增专项执法行动;对列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的3250家排污单位,按照规定豁免现场执法检查。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提出,实施包容纠错审慎监管、分类监管、差异化监管,充分利用在线监控、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遥感、大数据分析等智能智慧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
重庆忠县疫情期间利用无人机开展巡查 张万辉摄
为进一步给企业排忧解难,不少地方还向企业送服务、送政策。例如河北组织高水平生态环境专家队伍,常态化深入企业和基层一线,对约1200家重点排污企业开展巡回指导、精准帮扶。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则启动第一批3个设区市和11个县(市、区)生态环境科技帮扶,组织300名以上专家形成帮扶团队,建立长效化精准帮扶机制。河南省生态环境厅提出,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持续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创新开展绿色发展评价。
为了稳定经济发展,各地在生态环境执法和帮扶上展现了温度,在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同时,减轻了企业运行负担,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在梳理各地出台的稳经济政策中,记者还发现一些措施与生态环境相关。
例如在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上,安徽提出,利用省服务业相关资金支持废旧家电回收处理项目,推动家电消费更新换代。吉林提出,支持废旧家电拆解项目建设,完善废旧家电处理体系。支持废旧家电回收处理体系建设,畅通生产、消费、回收、处理产业链条,推动家电更新消费。天津提出,引导金融机构创新设立适合家电生产企业开展回收项目贷款产品,鼓励金融机构针对汽车、家电创新消费金融信贷产品,优化服务流程,合理确定利率水平。在清洁能源部署上,广东提出,争取国家支持新增一批支撑性和调节性清洁煤电项目纳入国家电力规划。在人居环境治理上,福建提出要科学开发公益性岗位......
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 颜志高 尹玉琦摄
各地一揽子稳经济措施出台,对于经济稳步发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些干货满满的措施如何能够充分发挥好效益,还需各级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
我们希望看到,在城市动起来的同时,经济也尽快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