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成为2022年政府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以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主要收支政策。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时总结“五个必由之路”,其中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政府工作报告》《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和《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三份报告均凸显了绿色发展理念,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背景下,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
“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全面绿色转型步伐稳健。
这一年,生态安全屏障逐步筑牢。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和建设发展,出台支持长江全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新增国土绿化面积超1亿亩。
这一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序推进。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然而,“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有些地方在推进“双碳”工作中,“难免步子急了些,步子大了些”。有个别控排企业及技术服务机构出现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
“要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更绿更美。”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2022年的政府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预算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政策取向中,“绿色”“低碳”随处可见:
“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兼顾发展和减排、当前和长远,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加大对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现代农业等领域及区域重大战略的支持力度”……一系列要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2年政府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预算部署将绿色发展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方面,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开展绿色建材下乡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支持绿色低碳领域产业发展和科技攻关,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推动原料药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推动境外煤电等“两高”项目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全面解决生态环保行业留抵退税问题,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资源向工业绿色低碳领域汇聚。
值得注意的是,三份报告聚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财政支持等方面部署安排,展示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
聚焦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雄安新区,一座绿色生态之城脱颖而出,一泊壮阔的白洋淀氤氲如梦。
“千年大计”的雄安新区建设,“要靠这样的生态环境来体现价值、增加吸引力”,也是区域重大战略深入实施的生动体现。
过去一年,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和污染治理“4+1”工程稳步推进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实现良好开局,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
过去一年,《“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印发,农业、工业、城镇生活和尾矿库污染“3+1”综合治理方案实施扎实推进,在沿黄地区完成1.2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加快构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第二批制度创新经验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三份报告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动能。
新的一年,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持续巩固长江禁捕和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成果,积极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政策制度体系,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和水生态考核机制。
新的一年,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紧抓环境污染“3+1”综合治理,加快中游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短板,推进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推动建设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研究出台财税支持方案。
此外,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发挥风、光、水电和矿产资源优势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现代海洋城市等建设,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动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编制出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推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以及资源枯竭型城市加快发展……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铺就。
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2021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化,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增加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资金规模,新增20个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补助支持城市,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9.1%,地表水水质优良(Ⅰ类—Ⅲ类)断面比例提高到84.9%。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入实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
治污攻坚,并非朝夕之功。
“生态病是一种综合征,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减污与降碳、城市与农村、PM2.5和臭氧、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保护、新污染物治理与传统污染物防治等工作交织,问题更加复杂,难度和挑战前所未有。
2022年,要坚持系统观念,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上下更大功夫,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00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37亿元,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继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支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三份报告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正逐渐成为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