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给村民好光景
——省生态环境厅、汉滨区移民局脱贫攻坚帮扶纪实
春节期间,在外的游子回到汉滨区瀛湖镇西坡村的第一感觉是大变样了:平整的马路、崭新漂亮的安置房、整齐规划的经济作物,村里家家户户洋溢着新春的喜气,一派祥和热闹……
在这好光景的背后,离不开帮扶部门陕西省生态环境厅、汉滨区移民局的全心付出。近年来,帮扶部门把产业扶贫作为主举措,以移民后期扶持作为主保障,多措并举,组合出击,助推包联贫困村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以“建园区”为引领,主攻产业促脱贫
贫困户能否稳定脱贫,关键在产业保障上,帮扶部门坚持“园区+”发展模式,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建设上规模移民示范园区,着力推行“园区+贫困户”的“返租倒包”模式,将贫困户土地集中流转,统一规划建设,建成后交农户耕作管理,作物收获后由园区统一收购加工外销,实现了园区企业与贫困户无缝对接,形成利益共同体,促进贫困户增收。
同时,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移民产业园区建设,汉滨区移民局投入后扶资金,优化提升贫困村生活环境,省环保厅着力于村级标准化公厕建设,集中打造种植、加工、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特色旅游田园,以实现产业链拓展延伸和有效整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目前,西坡村乡情园区生产的黄花菜已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服务。
创新建立贫困户利益联接机制,共享园区发展成果,组织移民产业园区与贫困户签订扶持合约,实施优先聘用贫困户务工、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优先分红给贫困户的“三优先”机制。2018年,省生态环境厅、区移民局在包联的瀛湖镇西坡村投入132万元,帮扶乡情和锦鹏产业园区建设,指导园区实施“三优先”机制,吸纳当地300余农户务工,两个园区仅当年向99户贫困户分红6.4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200元,让贫困户深度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以“强基础”为支撑,筑牢硬件促脱贫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汉滨区移民局把贫困村亟待解决的饮水、交通等制约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当作扶贫工作第一要务,在后期扶持基金计划安排上倾斜贫困村项目。累计投入扶持西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资金共316万元,进一步夯实了扶贫根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帮扶部门把扶贫扶志作为增强群众动力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汉滨区移民局创新方式,从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益民计划”,给予水库移民贫困大学新生5000元奖补金,学习期间每人每年1000元生活补助,目前累计扶持贫困学生138名,投入扶持资金82.8万元。组建帮扶学生QQ群,强化沟通交流,宣传扶贫政策,传递正向能量,通过贫困学生引导其家庭成员主动作为,早拔穷根。
同时,积极开展庆“六一”儿童慰问、“七一”优秀党员表彰、产业分红大会、“致富能手”“道德标兵”“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彰暨文化惠民演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扶志活动,树立脱贫典型,紧抓乡风整治,营造“脱贫为荣”风气,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决心。
以“整作风”为动力,高效干事促脱贫
给党员干部“强体健身”是保障脱贫任务的法宝,汉滨区移民局将“团结、务实、廉洁、高效”作为干部作风建设的目标,严格实施“学习研讨”“三项机制”“三化管理”等干部管理制度。每周五召开工作汇报学习例会,每月召开一次脱贫攻坚专题会议,运用“党员红黄榜”强化党员干部管理,运用“三项机制”进行干部年度考核赋分评档,落实“人性化”“精细化”“规范化”干部关怀的三化管理模式,形成干部肩上有担子、心中有压力,又人人思干、人人思进的浓厚工作氛围。
同时,省生态环境厅、区移民局把业务技能好、政治素质高、身体状况佳、对贫困群众有感情的干部职工调整充实到扶贫一线,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省生态环境厅11名干部、汉滨区移民局21名干部全身心投入到帮扶一线中,每名干部至少包联4户贫困户。将帮扶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第一书记、驻村队员和帮扶干部定期汇报扶贫工作,做好问题整改和工作提升,使干部在一线检验、作风在一线锤炼,在干事创业上有作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出真招、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