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

齐抓共管护生态 绿水青山迎面来——2021年汉中市生态环境保护综述

时间:2022-01-03 来源:汉中市生态环境局

今年以来,我市紧扣“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为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了坚实的绿色基础。

截至12月27日,全市优良天数339天,优良率93.9%;市中心城区优良天数301天、优良率38.4%,空气综合指数3.88、同比变好4.9%。全市优良水体占比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达Ⅱ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土壤环境和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固本底 污染防治攻坚迈向深入

我市坚持综合施策,扎实开展空气质量提升行动。在治霾六大措施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冬病夏治”和重点区域涉气污染源排查整治2个专项行动。依托“一市一策”和热点网格技术,实行全时段大气污染动态成因跟踪分析。严格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考核奖惩办法(试行)》中督查、交办、督办、约谈、问责“五步法”,147个突出涉气问题得到整改。

水环境质量好坏,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市坚持突出重点,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全市统筹入河排污口、农村生活污水、饮用水源地“三项治理”,开展东排洪渠整治、沿江重点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专项督查。扎实开展重点断面预警监测和联合巡河排查,强化污染防治设施运维监管。建成运行水污染热点网格、水功能区达标自动监控中心和5个县区秦岭水质自动监测站等一批涉水项目,按照断面“一断一策”要求,因地制宜开展水质监测,织密水质监测网络。

土壤是筑牢健康人居环境的首要基础。我市坚持分类管控,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全市39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按照要求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动态更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名录和全口径涉重金属企业清单名录,超额完成“十三五”10%的重金属减排任务。扎实开展危废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完成全市366家固废产生单位年度申报登记。严格管控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在册登记核技术利用单位实现持证率100%。

补短板 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

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江横穿东西,嘉陵江纵贯南北。守护好“两山两江”,是我市针对保护与发展问题给出的绿色答卷。

我市高标准制定《秦岭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三线一单”研究报告》,深入开展秦巴“乱排乱放”问题专项整治、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地专项执法检查,加快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决当好秦巴生态卫士。我市与广元市、陇南市签订《嘉陵江流域跨界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框架协议》,与生态环境部华南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区域流域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我市对第二轮省环保督察交办的信访案件办理情况逐一核实,全力配合保障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工作。持续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开展专项执法检查12次,立案处罚216件,罚款1312.74万元,移送公安行政拘留4件。

增效率 环境管理服务持续优化

我市今年推行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创新开展排污许可技术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排污许可清单动态管理、问题线索共享移交和综合管理与监测、执法联动闭环监管机制,在全省率先完成排污许可证、排污登记表质量审核和限期整改通知书到期企业清理。印发《2021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及碳排放强度降低实施方案》,编制《关于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创建的实施意见》,建立全市大气环境容量替代池,挖潜谋划重点减排项目。申报2022年省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项目17个,涉及总投资1.99亿元。持续推行环评审批正面清单及告知承诺制,14大类39小类项目不再纳入环评管理,13大类33小类项目豁免环评手续,22大类54小类行业项目纳入告知承诺审批改革试点。

树形象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今年10月14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生态文明论坛在云南昆明开幕,我市宁强县荣获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佛坪县荣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我市率先在全省组建“两山”资源公司,并实现全市9县2区全覆盖,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渠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

回望来时路,启航新征程。我市将继续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政治责任,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让优美的生态环境赋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

浏览字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