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

202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中国城市 更绿更低碳

时间:2021-12-29 来源: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近日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202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表明,我国部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了实质性提高。目前,绿色建筑、低碳交通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该绿皮书建议,加强零碳示范城市、工程的建设,并抓住“双碳”目标的机遇,差异性布局相关产业。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第十三部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1:碳达峰碳中和专辑》。绿皮书表明,我国大部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了实质性提高,低碳试点城市的整体低碳水平明显高于非试点城市,通过历年低碳评估的分数聚类发现,达峰基本呈现5个梯队。

部分城市的绿色低碳水平显著提升

绿皮书对182个城市进行了系统评估,并对比分析了2010年、2015年至2020年这些城市的绿色低碳动态变化情况,认为我国部分城市的绿色低碳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总体评估中,深圳市以总分96.17分排名第一。

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构建了中国城市绿色低碳指标体系,这些指标包括了宏观、能源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政策创新等六方面,每个方面涵盖2—3个指标。如宏观方面包括碳排放总量下降率、单位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3个指标,生活低碳包含了新能源汽车数量、绿色建筑数量、人均垃圾日产生量等。

2020年,182个城市的绿色低碳总分集中在62.55—96.17分之间,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其中,90分及以上的城市有18个,80—89分的城市有115个,70—79分的城市有44个,60—69分的城市有5个,无不及格城市。相对于2019年,大部分城市出现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降等特征。

在2010年,试点建立之初,未出现90分及以上城市,2020年,90分及以上城市达到18个,接近评估城市的10%;80—89分城市从12个增加到115个,占评估城市的63.19%,60—69分城市减少到2.75%。

服务型城市、试点城市低碳水平高

2020年,四类不同类型城市中,服务型城市绿色低碳水平最高,其次是生态优先型、综合型、工业型。“服务型城市在能源结构转型、政策创新、绿色建筑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表现最优,但存在高碳消费现象;综合型城市产业综合得分最高;工业型城市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生态优先型城市宏观综合得分最高,其余领域与上年持平。”绿皮书披露,与2010年相比,四类城市得分均值都有显著提高,服务型城市提高最多,其次为综合型、工业型、生态优先型。跟踪评估发现,四类城市排名前三的基本都是低碳试点城市,且名次相对稳定。

低碳试点城市的绿色低碳效果明显优于非试点城市。2020年,试点城市中,80分及以上城市接近80%,60—69分的城市已减少至1.37%,而非试点城市80分及以上城市达到68.81%。历年跟踪评估发现,试点城市对“双控”指标的完成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势最为明显,且城市内部收敛性更好。

三批试点城市已经较为稳定地表现出第一批优于第二批,第二批优于第三批的特点。截至2020年,第一批试点已无80分以下的城市,特别是在宏观、产业和能源领域的优势全面超过第三批试点且拉开了一定差距;第二批试点在产业领域得分高于第三批;不过,第三批试点城市自身分数提高得更快。

衔接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阶段性目标

绿皮书建议,抓住“双碳”目标的机遇,差异性布局相关产业。衔接好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阶段性目标,尽量压缩峰值水平和时间,为碳中和做好准备。

“对全国许多城市而言,绿色建筑、低碳交通仍是较为薄弱的环节,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在能源利用上,未来风能、太阳能将在城市电网中占较大比重。由于不同地区的风、光资源在全天时间上形成互补的程度不同,高比例风电和光电接入时对储能或其它电源的配比需求也不同。特别是在持续出现静稳天气时,将导致风电、光电供给下降,未来城市电网需要防范类似的风险,保障电网安全运行。目前一些能源企业已利用新能源大数据平台开展监测预警,这将有助于发挥可再生能源最大效能,推动实现碳中和。”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副主任黄磊说。

绿皮书建议,加强零碳示范城市、工程的建设。对于部分低碳试点成绩不俗的城市,可以率先探索城市一级、街区、园区或者重点工程、项目的零碳示范,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深化减污降碳协同工作。推动创新驱动,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增效,在全社会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浏览字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