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裴家茆水土保持示范园。本报通讯员 王瑞平摄
经过综合治理,改造后的咸阳市三原县清峪河湿地公园成为当地群众休闲锻炼的好地方。本报记者 苏怡摄
黄河沿岸生态修复效果明显。 省水利厅提供
合阳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后的景象。本报记者 李欣泽摄
植被覆盖——
由“浅绿”到“深绿”
本报记者 申东昕
打开陕西省的卫星地图,719公里长的黄河陕西段,与曾经相比,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瓢河水半瓢沙”曾是黄河的真实写照。地处黄土高原心脏地带的延安市,在上世纪末,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年入黄泥沙2.58亿吨。而如今,延安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入黄泥沙由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高达88%。
在陕北森林草原地带,实行封山禁牧是生态恢复的有效路径。“全域退耕带来了全域绿色,延安南部的‘深绿色’是天然林恢复与退耕还林的叠加效应,延安北部的‘浅绿色’是退耕还林带来的生态重建效应。”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说,残败的天然林是“浅绿色”,恢复起来就会转变为“深绿色”。
从天空中俯瞰陕西,黄河流过的地方已不是人们印象之中的“黄土高坡”,而是充满生机的绿色。但陕西黄河流域仍是生态相对脆弱的区域,黄河流域的“绿”是“浅绿”而非“深绿”。
正因为如此,2021年,陕西省全面推进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建设 13 个试点县,并严格落实《陕西省封山禁牧条例》,划定公布全省封禁区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开展草原监测评价,严格执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谱写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新篇章。
目标不止于固住水土,更在于用更深的绿色和更美的彩色来厚植生态根脉。渭南市潼关县,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从这里汇入黄河,也是黄河流经陕西的最后一站。2月18日,潼关县举行2021年第二次重点项目开工仪式,总投资4.85亿元的潼关县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试点工程也在其中。项目建成之后,潼关沿着黄河又将多出一道以“七彩坮塬、五朵金花、潼洛花溪”为主题的亮丽风景线。
从“浅绿”走向“深绿”,实现陕西黄河流域“绿色的复兴”,持续推动黄土高原“绿色的增长”,陕西一直在路上。“我们肩负着黄土高原增绿的重大历史责任。昔日的延安黄土变绿海、榆林草灌锁沙丘已经成为过往积淀。迎接新时代,黄土高原‘增绿’进入了爬坡攻坚的新阶段,我们已经锁定了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目标,做好了奋力奔跑、长途奔波、艰苦跋涉、久久为功的准备。”党双忍说。
在未来十年的时间里,我省将实现陕西黄河流域生态空间“增绿”1000万亩以上,其中新增森林面积830万亩,把陕西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36.8%,提升至2030年的41%以上;在“增绿”的同时进行“提质”,推动现有森林草原提质增效,增强森林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增绿”与“提质”双管齐下,固本培元,厚植黄河文明永续发展之生态根脉。
水土保持——
建成全国近六成淤地坝
本报记者 吴莎莎
金秋时节,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的观景台上远眺,山顶上矮化密植苹果园硕果累累,山坡上的生态水保林绿意盎然,山下一座座水坝锁住了沟道。随着2014年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项目启动实施,昔日这个水土流失严重,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小山村如今实现了华丽转身。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使我省黄土高原主色调逐步由黄变绿,生态环境实现总体好转。”9月16日,从南沟村调研归来的省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党委书记宋晓强说。
近年来,我省水利部门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围绕“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补短板、强监管,多措并举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省水利厅陆续推动《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等顶层设计,并加快推进《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等修订工作。有规划引领、有法律保障,黄河流域陕西段涉水工作稳步推进。
省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杨稳新告诉记者,黄河复杂难治的症结在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陕西地处黄河流域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水土保持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治本之策,抓好陕西的水土保持工作,就抓住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我省采取因类施策科学治理的方法,以陕北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重中之重,推进流域坝系综合治理,开展淤地坝和拦沙工程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控制作用,促进水沙关系平衡。以陕北丘陵沟壑区、陕北风沙区、渭北黄土塬区为重点,2021年我省落实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项目、省级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项目、荒漠化治理工程、坡耕地综合治理,优化区域内生态安全屏障质量、制止沙漠扩张、实现立体防护,提升水土保持率,促进生态系统持续良性转变。我省累计建成淤地坝3.4万座,占全国的58%左右,淤地造田86万亩。
今年9月,为有效防止人为水土流失的危害,兴平市水利局成立工作小组,完成了本年度卫星遥感监管疑似违法违规扰动图斑的现场复核工作任务。2019年以来,我省扎实开展生产建设项目卫星遥感监管,及时精准发现“未批先建”“未批先弃”“超出防治责任范围”等违法违规生产建设项目,依法查处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两年来,全省遥感监管现场复核图斑2.7万多个。全省生产建设项目监管完成了从“被动查”到“主动管”的转变,实现了全省全覆盖、常态化监管。
截至2020年底,我省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万平方公里,建成水土保持林3.21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种草0.57万平方公里,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年均入黄泥沙量从2000年之前的8亿多吨减少到2.68亿吨。如今,黄土高原主色调逐步由黄变绿,生态环境实现了从“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转变。
治污减排——
26个黑臭水体实现“长制久清”
本报记者 苏怡
初秋时节,走进咸阳市三原县清峪河湿地公园,绿荫环绕,碧波荡漾,翱翔的水鸟时起时落,尾翼掠过水面,划起层层涟漪。
望着眼前的美景,正在公园里晨练的刘大爷说:“以前,河道边都是垃圾,臭气熏天,蚊子直往人脸上撞。现在,经过治理,清河变成美景,周边焕然一新。这里成为大伙儿健身的好地方。”
清河,又名清峪河。由于常年河水冲刷,清河在三原县城北部切割出一条深30米、宽200米左右的巨大河谷,河水自西向东横穿县城,最终汇入渭河。
借助这一自然资源,三原县修建起清河公园。然而,由于工业发展和环保意识淡漠,清河公园一度成为大伙儿的“伤心地”。2017年,三原县投资3.5亿元开展清河综合治理建设项目。经过3年建设,2020年清河以全新面貌“亮相”——清峪河国家湿地公园。
三原县住建局副局长康恒祖说:“经过治理,清河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Ⅳ类。生态的改善,吸引了白鹭、野鸭、翠鸟等20多种鸟类安家,每天有近万人前来游园。”
清河之变是陕西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减排扩容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推动黄河流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去年年底,境内黄河流域32个国家考核水质断面中,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7.5%,同比上升21.9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水质断面。黄河干流水质优、渭河干流水质良好,延河、无定河等部分支流水质改善。
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全长512公里,沿岸集中了陕西64%的人口。渭河治理一直牵动着三秦儿女的心——关掉污水厂,引来汉江水,加固堤坝,绿化两岸,630公里渭河堤防主体全部完成,100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2020年,渭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了20年来最好水质。
今年上半年,渭河国考出境咸阳铁桥断面传来好消息:水质氨氮浓度同比下降22.7%,COD浓度同比下降34.6%。其中,COD浓度降幅为渭河陕西段最大降幅。看着数据指标不断下降,咸阳市生态环境局秦都区环境监测站副站长吴婷说:“采样监测渭河水质,是一项很有幸福感的工作。环境好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前提,从治理中得到合理保护,从保护中寻找发展机遇,守护“母亲河”,陕西持续发力。
——全力做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顶层设计,采取“重点流域+黄河、长江流域规划”的1+2模式编制规划,形成《陕西省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结合“三线一单”成果,根据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完成“十四五”国控断面对应汇水范围划分,为分区保护与治理奠定基础;
——全面实施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开展污水处理厂达标情况专项检查,会同住建部门联合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
——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整治,实行挂牌督办和交叉监测,全省26个黑臭水体全部实现了“长制久清”,水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好水平。
如今,黄河流域的绿意更浓,环境更美,三秦大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正呈现出更多更新的美景。
矿山修复——
“弃山”变“金山”
本报记者 李欣泽
9月13日,记者来到合阳县黄河西岸,放眼望去,黄河奔腾而下,一路蜿蜒,湖泊型湿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近处山地被划分为不同大小的平整耕地,形成了黄土峰林与万顷绿地和谐共存的生态美景。
“以前黄河滩的风一吹,沙子到处都是。”谁曾想,一年前这里还是合阳县黄河西岸分布的多个露天开采的砂石场之一,提起过去这里的景象,合阳县洽川镇申东村村民雷根虎历历在目。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沙石开采使得合阳县黄河西岸大量边坡裸露,区域内的地形地貌景观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存在废弃沙堆对土地资源的损毁和压占问题,粗放式开采造成了生态创伤,欠下了“生态账”。
2020年11月,合阳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启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高标准设计。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与合阳发展规划紧密衔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科学生态修复理念和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强化水土保持、促进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保障黄河沿岸生态安全,着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的优质样板工程。” 合阳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生说。
据了解,合阳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总面积220.07公顷,项目包括各具规模的废弃采砂(石)场共计11处,是2020年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面积最大的项目。
废弃矿山变青山,周边群众受益的不仅是好的生态环境,钱袋子也实实在在鼓了起来。“生态修复以后,来这里旅游的人明显多了,我们家开的农家乐,收入足足比以前翻了3倍。”在修复地附近开农家乐的合阳县洽川镇莘里村村民王志高兴地说。
“项目实施完成后,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品质提高,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与合阳县黄河西岸已实施的造林项目将连成一片,形成黄河西岸约10公里的生态绿色长廊。”王生介绍,“治理区范围内的废弃工矿用地通过土地平整、覆土翻耕和土壤培肥等措施恢复为旱地和园地,共计319亩,可发展智慧大棚或生态采摘旅游,以樱桃、食用菌等大棚经济作物种植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据估算,产业种植项目引进后,每亩耕地年收益约5000元,年平均总收益约为159.5万元。”
合阳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的实施,只是全省自然资源部门多举措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除合阳外,陕北风沙草滩区还实施封山(沙)育林4.08万公顷;在黄土高原累计投资87.6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森林覆盖率提高3%;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0.9万公顷;延安治沟造地土地整治工程完成建设规模3.7万公顷。这些工程的实施见效,大大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