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保护秦岭,是陕西义不容辞的责任。从1965年在秦岭地区设立第一个保护区,到形成全国最大的自然公园群;从实施天保工程,到生态环境优良等级面积超过96%;从2007年制定《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到2019年的再次修订;陕西深入开展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整治,对存在的问题零容忍,态度坚决、不遗余力。
如今,陕西又在谋划着设立秦岭国家公园,进一步升级秦岭保护措施,让祖脉秦岭得到顶格保护,永葆生机。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局组织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专家论证通过了《秦岭国家公园设立方案》,极大地推进了这一进程。
护中央水塔丰盈清澈
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秦岭水不仅滋养着陕西人民,而且滋养着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近6000万人口。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是陕西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和责任。
10月,秦岭深处的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秋景如画。引湑济黑调水工程管理中心18位工作人员,顾不上欣赏美景,在湑水河边不停地来回巡护着。
湑水河一年里水温最高不超过15℃,进入10月就到10℃以下了。秋天河水里落叶、枯枝增多,护水人每天都要下到冰冷的河水里进行杂物清理。
护水人不仅要吃苦耐劳、甘于寂寞,还要勇敢聪慧、胆大心细。在奔走于山林的管护途中,他们会随身携带一根木棍以驱赶那些不期而遇的蛇,而为了对付跑到管理站的“不速之客”,他们还养了一群鹅,据说鹅能使蛇远离。
引湑济黑调水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古军介绍,老县城村总共有37户186人,为了保护水源地生态,让村民少种地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他和同事们引导鼓励当地村民发展蜜蜂养殖和山茱萸种植,又想方设法帮他们进行销售。每户村民家里都有1个化粪池,厨房里配备油烟处理装置,最大程度减少污染排放。
每年春天,气温回暖后,护水人会在老县城村进行植树造林,年均增绿1000平方米。“你看,现在石头缝里都长出树了!”古军笑着说。
为了保护水源地安全,引湑济黑调水工程内的水电站已于今年7月31日拆除退出。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秦岭研究院院长张国伟介绍,从2014年12月12日到2019年12月初,以秦岭为源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供水258亿立方米,缓解了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等省市供水难题。
让秦岭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秦岭的生态,在于水、在于山,也在于植物、在于鸟兽鱼虫。
“东方仙子”朱鹮,栖息于水田、河滩、池塘和山溪附近,以小鱼、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水生昆虫和蛙类等为食,对生态环境要求高,是检验当地生态环境是否优良的旗舰物种。
9月26日上午10时,20只朱鹮在秦岭国家植物园枫叶湖畔,被一只只放飞。看着它们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放飞人员目光跟随,久久不愿离去。
从发现朱鹮、保护朱鹮到野化放飞,朱鹮复壮之路实属不易。
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一行在洋县发现了被认为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秦岭成为朱鹮最后的“避难所”。
在当年发现朱鹮后的第4天,洋县便发布了关于认真保护世界珍禽朱鹮的紧急通知,明确提出“四不准”:朱鹮活动区域内,不准狩猎,不准砍伐树木,不准使用农药,不准开荒放炮。从1990年开始,洋县要求全境禁止使用农药和化肥。
经过近40年的努力,朱鹮成为秦岭生态保护的标志性物种。种群数量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扩展到现在的5000余只,栖息地面积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5万平方公里,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朱鹮已成功繁殖10余代。它们飞出秦岭、飞向世界!
朱鹮保护,是陕西保护秦岭生态的一个缩影。秦岭作为生物基因库,拥有陆生野生动物580多种。近年来,“秦岭四宝”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大熊猫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加到345只,秦岭成为野生大熊猫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羚牛数量超4000头,金丝猴数量超5000只。
今年4月,科研人员在秦岭发现了中国最北端野生蕙兰种群,数量超万株。同月,发现兴隆岭和天华山金钱豹种群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并建立了稳定的种群。据统计,秦岭还有种子植物3800多种,仅秦岭国家植物园内就收集保存植物种质资源1740余种。
秦岭,已经成为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还秦岭更多生态空间
新中国成立初期,秦岭木材支援全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因此付出了生态代价。1998年,陕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在秦岭北麓,华阴市华山国有林场蒲峪管护站杨波等6位护林员,自2001年分配到此后,钻密林、蹚河水、翻山越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19年的时间,硬是把蒲峪一道道荒山秃岭染成了一道道绿色长城。
在秦岭南麓,宁陕县旬阳坝林场,周希梁从上世纪的伐木工到今天的护林员,和大山打了22年的交道。如今通过天然林保护,旬阳坝植被得到大面积恢复,不少消失了多年的野生动物再次出现。在巡护途中,周希梁经常和野猪、羚牛、斑羚等打照面,就连国宝大熊猫也来这里凑热闹!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旬阳坝旅游和生态康养的人越来越多。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秦岭地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319.52万亩、封山育林655.09万亩、飞播造林1053.22万亩、森林抚育645.75万亩,有效扩大了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达到69.65%。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陕西省气象局的研究显示,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显著变好,优良等级面积首次超过96%。
为了保护秦岭,陕西在秦岭积极建设各类保护区,自1965年在太白山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至今,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29处,构建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国最大的自然公园群在秦岭出现。
进入新时代,为与中华祖脉、中央水塔、中国生物基因库等“身份”相匹配,陕西对秦岭的保护再次升级,设立秦岭国家公园被提上议事日程。
“我们要对秦岭进行顶格保护。”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说,“秦岭国家公园的设立将提高保护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将最大程度杜绝和减少人为干预,充分发挥自然修复的作用,还秦岭更多生态空间。秦岭国家公园将把成体系的秦岭‘芯’交回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抚育和越来越多具有生态自觉的人们守护下,秦岭必将永葆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