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落天,东流向海。中华民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
黄河自青藏高原一路奔腾,到达陕西后,自北向南流经榆林、延安、渭南3市13个县(市、区),全长719公里。自古以来,沿黄地区的人们,就一直进行着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探索实践。
今年年初,省政协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列为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重点议题。省政协领导多次带队,委员们先后围绕水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淤地坝建设、文化保护传承等深入沿黄各市、县(市、区)调研;7月初,省政协调研组再次赴延安调研“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情况。一路走来,委员们提交了一份份带着深刻思考的提案建议,共同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献计出力、建言资政。
抓好水沙关系调节的“牛鼻子”
黄河宁,天下平。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虽然实现了岁岁安澜,但黄河水害隐患仍如一把利剑悬在人们头顶。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
淤地坝是防治泥沙下泄的最后一道防线。今年6月,省政协提案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就“我省淤地坝建设与风险管控”开展调研。调研组认为,淤地坝通过坝系上拦下保,削洪减沙、防洪安保作用明显。在2017年榆林“7·26”洪灾中,子洲县小河沟坝系将246万立方米洪水和210万吨泥沙全部拦存,保护了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调研组建议,应尽快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拦沙、减蚀和水毁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推进筑坝新材料、预测预警预报等技术创新研究工作。同时,陕北淤地坝90%以上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自发修建,缺乏科学规划设计且年久失修,应围绕坝体、排水建筑物、溢洪道三大件优化结构布设,加快病坝除险加固工作进度,利用网络设备和信息化手段进行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全面提升淤地坝防范风险能力。
农工党多名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建议将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淤地坝治理等生态保护和建设资金向黄土高原区倾斜,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持续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和入黄泥沙;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等多沙粗沙集中来源区为重点,实施黄河高阶台地边缘坡面及边沟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开展梯田、林草工程建设及封禁保护,在黄河二、三级台地边缘陡坡地种植生态林和经济林,拦蓄泥沙、保持水土。
让大地的血脉纯净清澈
江河是大地的血脉,生命的源泉。黄河更是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据统计,黄河流域陕西段承担了全省83%以上工业用水和78%以上生活用水,黄河保护对于我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成文调研发现,黄河流域分布着全省80%的污染源,由于自然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我省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黄河中上游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给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先进可行的污染治理技术对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至关重要。建议对新型煤化工行业的有机废水处理、浓液处置等技术难点开展技术攻关,推广实用可行的技术,制订相关技术指南与工程规范,引导能源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王成文认为,应创新生态环保诚信机制,对非法排污者严厉打击并实行“黑名单”制度,真正做到严治排污。
距延川县污水处理厂7公里处的清涧河王家河国控断面水质监测点位,下游流经延水关、杨家圪坮和乾坤湾3镇13个村,最后在水关镇苏亚河村汇入黄河。
“从支流到干流,科学治理好每一个流域才能切实保护治理好黄河。”省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怡平建议,黄河流域治理应不断创新保护理念,科学运用技术手段,精准治理,避免“一刀切”。同时,应对辖区内水污染防治工作进行整体分析评估,形成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加强与上下游沟通衔接,做到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形成流域治理保护“一盘棋”,实现河流断面稳定达标。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怎样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
“黄河沿线有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四大古都,应积极构建四大黄河古都城市联动的协同机制,联手打造黄河古都文化旅游带,打造中华民族贯穿东西的民族文化长廊。特别是我省应以长安文化为历史坐标,以渭河景观带为重要载体,以关天文化资源为现实基础,形成陕豫古都历史文化长廊的文化龙头。”省政协委员、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长安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吉发建议,依托沿黄公路,串联周边黄河生态文化和黄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黄河生态文化南北纵向的文化旅游带,能使游客充分品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性格。
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任宗哲建议,打造一批没有围墙的黄河文化生态博物馆群,提升展陈、推介水平,将黄河文化生态博物馆群打造成为体验性优、主题性突出、特色鲜明、带动效应强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此外,率先探索在陕蒙晋、陕晋豫交界区域跨省共建文化设施集群和跨省共享文化发展机制,打造黄河流域文化共建共享的先行示范区,讲好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大河滋养了陕西美丽富饶的土地,今天仍在造福沿线人民。作为黄河的儿女,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委员们认为,必须按总书记要求, 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真正让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一条横贯中国的生态幸福带,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屏障。本报记者 刘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