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

完善立法 推进核工业新基建

时间:2020-05-27 来源:中国环境报

近日,来自中核集团的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根据新时代核工业发展特点,积极为核工业做强做优做大、国家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尽快制定“放射性废物管理法”和 “核损害赔偿法”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顾军指出,我国核电迅速发展,核技术在医疗、工业、农业等的应用也迅速发展。随着核电和核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各类亟待处理处置的放射性废物。但我国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滞后于核能发展,放射性废物长期暂存和未来管理的不确定性造成其潜在安全风险与日俱增。

因此,顾军建议,我国急需制定“放射性废物管理法”,规范管理,进一步保障放射性废物长久安全,建立和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基础制度,破解核能发展瓶颈问题,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公众信心和大国形象。

顾军还表示,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全面规范核损害赔偿的法律,难以适应核电“走出去”和核能国际合作的需要。

他建议尽快制定核损害赔偿法。顾军表示,制定核损害赔偿法是完善涉核领域法规体系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是保障受害者合法权益、促进核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是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核电“走出去”战略的需要。

推进“核工业新基建”,加快发展海洋核动力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认为,以数字化转型为主要特征的高质量创新发展已经是我国核工业走向世界一流的必由之路。“核工业新基建”发展恰逢其时,更需要快马加鞭。

因此,王寿君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核工业数字化产业进行政策支持,促进核工业实现先进数字化转型。依托国家重大专项,设立专项资金,研发核工业数字化有关产品。依托中国核学会和国家核仪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开展中国核工业数字化相关标准的制定,制定鼓励国产化落地政策,积极推进应用国产数字化产品。

东北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政府和百姓。

王寿君建议,在供暖负荷中心附近建设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为城镇能源供给提供解决方案,为世界能源问题解决提供中国方案。

王寿君指出,振兴东北推进高温气冷堆建设有三大优势:一是可推动我国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发展,满足海外市场推广需要。二是贯彻实施国家能源政策,优化当地能源结构。三是带动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创造新经济增长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巍指出,核电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依托核电项目,大力发展核电装备制造业,实现技术和装备国产化、自主化,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就业、保障民生、推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产能释放、拉动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罗琦指出,应尽快促进核电新项目核准,稳步推进2020-2035年每年开工6-8台核电机组;加强关键设备等自主化攻关,全面解决“卡脖子”问题;加快核能多用途项目实施,推动快堆、重水堆、高温堆等示范项目落地。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钱天林指出,我国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征程中,应该在海洋核动力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建议国家统筹规划、设立海洋核动力平台专项发展计划。

推进伴生放射性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理处置

我国矿产资源储量丰富,部分矿产资源伴生铀、钍系放射性核素。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子颖指出,应尽快完善伴生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的相关政策,加快推动相关工作。

他建议尽快出台《伴生放射性辐射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明确管理责任、提出管理要求、制定管理措施;建议加大科研资金投入,研究伴生放射性废物综合利用、环境修复治理工艺,提升其处置技术;建议加快推进伴生放射性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场建设,明确建设主体、投资运行、长期监护模式,做好宏观规划。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四川红华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朱纪指出,随着后处理设施乏燃料供料需求的提升,“十四五”时期乏燃料运输来源将由目前单一核电基地扩散至全国数十个核电机组,数量多、分布广。若由各核电企业分散组织运输,在运输资源保障调配、运输安全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天然困难。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段旭如建议,国家同意中核集团在既有的乏燃料后处理和运输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统一的乏燃料公海铁联运主体。

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探明铀资源家底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能源署等预测,未来全球核电会有显著增长,有70%以上的需求处于“一带一路”沿线,核电“走出去”市场前景广阔。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巍指出,我国是继美、俄、法之后少数几个拥有核电全产业链的国家,具有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能力。这其中,能否提供充足且低利率的资金支持,成为出口目标国选择核电合作伙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他建议,中国核电出口融资政策需要做出应对,要从国家层面推动制定核电“走出去”的专项融资政策,统筹资源,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条件。

近年来,我国浓缩铀生产自主创新持续推进,产业能力在满足自身核能发展需求的同时,主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为更好应对国际市场竞争,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首席专家、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王黎明建议,我国是全球铀浓缩贸易的“后进者”,当前急需解决我囯浓缩铀出口退税政策问题。这有助于塑造我国新时期大国关系和区域发展环境,有助于促进我国铀浓缩产业体系升级发展,有助于增强我国核电“走出去”的竞争力和综合保障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李子颖分析指出,今后一段时期,铀资源供应风险加大,因此必须强化底线思维,牢牢掌握资源控制的主动权、自主权,充分保障天然铀的安全稳定供应。我国铀矿资源潜力在全球位居前列,但一直以来铀矿勘查投入不大,铀矿产能建设增长速度不快,与核工业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因此,他建议,应将铀资源的安全保障列入国家战略和规划,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尽快摸清国内铀资源家底,推进天然铀产能建设,建立自己的天然铀“大粮仓”,增加天然铀资源储备,筑牢天然铀安全供应的防线。

加强核科技人才培养,提升核应急医学救治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万钢表示,进入新时代,我国核工业迎来了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核科技人才需求迅速增加。他建议,有必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核科技人才培养,以满足我国核工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续写我国核工业发展新的辉煌篇章。

为此,他建议国家加强核科技学科建设,合理布局高校核技专业。积极发挥核科研院所、核相关企业核科技人才培养的作用,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核科技人才培养方式,健全我国核科技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议国家加强核科技人才的政策引导,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下核科技人才。

核应急是保障核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核应急医学救治能力是核应急能力的重要环节。科学高效地开展医学救治,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体现。

段旭如表示,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核应急医学救治工作。但我国核应急医学救治能力与核大国地位不相匹配。提升核应急医学救治能力是满足我国核工业强国,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和保障国家安全、应对核恐怖威胁的客观需要,是增强公众对核安全信心,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为此,他建议将核应急救治纳入国家应急医疗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畅通财务支持渠道,集中力量提升核特色关键医疗机构综合实力,建立网络化的核应急医学救治体系,建立和完善核应急医学救治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浏览字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