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核设施附近的居民和在核电站的工作人员受照射的情形不尽相同。生活在核设施附近的居民每时每刻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的辐射照射,既包括来自天然本底的辐射照射,也包括核设施(如核电站)运行过程中向环境释放的极少量的放射性物质。
为确保核设施附近的环境以及公众的辐射安全,国家制定了完善的针对核设施放射性物质的排放限值标准,现行国标规定:由各种途径(包括核设施排放,不包括本底和医疗照射)导致的每年附加辐射剂量要小于1毫希沃特;对核电站,其放射性排放导致的每年公众剂量要小于0.25毫希沃特。我国运行的核电站每年放射性排放导致的最大公众剂量约为几个微希沃特。我们知道,天然本底水平的辐射照射对公众的辐射剂量约为2.4毫希沃特,与之相比,核设施对环境和公众的影响在量值上是非常小的。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在2000年的报告中对核电站周围居民受到的额外辐射剂量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指出其剂量非常小,与天然本底的照射剂量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我国也有相关研究,于2004年对秦山核电站运行11年后周围居民受照剂量及其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主要结论如下:秦山核电站周围环境和食物中的放射性水平都在正常本底的波动范围,居民受到的辐射剂量在天然本底照射剂量范围内;恶性肿瘤死亡率在核电站运行前后没有显著的差异。因而认为秦山核电站的运行未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相反,由于核电对经济的带动,核电站周围的居民生活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近几年,芬兰、瑞士、法国、英国进行了详细的大规模调查研究,结论都是没有发现任何核电站附近居民白血病或其他癌症发病率上升的证据,认为核电站等核设施在正常运行条件下对附近的居民没有影响。随着核电技术的发展和辐射安全意识的增强,相信核设施的安全性还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