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纹伊蚊是世界上最具侵入性的蚊虫物种。防治这种害虫的成功试点实验已于最近完成,有关成果发表在2019年7月17日的《自然》杂志。(照片来源:A. Rodriguez/原子能机构)
昆虫不育技术是一种对环境无害的害虫防治方法,涉及规模饲养和利用辐射对目标害虫进行绝育,随后在划定的区域进行系统的大面积空中释放不育雄虫。不育雄虫与野生雌虫交配,导致不产生后代,并随时间推移减少害虫数量。不亲和昆虫技术涉及让蚊虫感染沃尔巴克氏菌。这种细菌能部分地造成蚊虫不育,这意味着需要较低的辐射即可导致完全不育。由此更好地保持不育雄虫的交配竞争力。
扩大利用昆虫不育技术防治各种蚊虫的主要障碍一直是要克服生产和释放足够多不育雄虫来压制野生数量的若干技术挑战。中国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及其伙伴在牵头协调全球开展昆虫不育技术研究的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粮农核技术联合处的支持下,现已成功地克服了这些挑战。
2019年5月,中国广州威佰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蚊虫规模饲养设施的蚊虫幼虫饲养架。该公司正在利用最先进的蚊虫规模饲养技术。这些架子以粮农组织/原子能机构粮农核技术联合处虫害防治实验室开发的模型为基础构建。每个架子都具有每周生产约50万只雄蚊的能力。(照片来源: J. Bouyer/原子能机构)
这项研究还表明了成功利用不亲和昆虫技术/昆虫不育技术方案的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性。例如,在研究期间,由于蚊虫释放后讨厌的蚊虫叮咬因而减少,当地社区的支持度增加,社会可接受性随之增加;不亲和昆虫技术/昆虫不育技术方案要取得成功,当地社区需要一同参与并合作确保在整个区域统一综合利用该方案,以便有效地应对和控制这些害虫的移动。另一个方面是成本效益,未来全面作业干预的总成本估计为每年每公顷108-163美元,与其他防治战略相比,该成本被认为具有成本效益。
开发昆虫不育技术防治蚊虫的全球合作在2015年至2016年寨卡流行病爆发后得到了加强。登革热的发病率现在呈上升趋势,向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报告的病例数从2010年的220万增加到2016年的330多万。实际发病率要高得多,据世卫组织的一项估计表明,每年新感染病例为3.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