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电离辐射通常是由原子核发生衰变产生的。不同的放射性核素,它们的衰变过程并不相同。放射性衰变的主要类型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三种。对应三种不同的衰变类型,放射性核素放出的射线也不同,分别是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α射线
α射线又称α粒子,是氦的原子核,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由于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荷,所以α粒子带有两个正电荷。通常是原子量较大的放射性核素通过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从而变成较轻的元素,直到稳定为止。仅粒子能够轻易使物质电离,在各种电离辐射中拥有较强的电离能力。同时,α粒子的能量消散得很快,穿透能力在各种电离辐射中是最弱的,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通常仅在厘米量级,在铅板中甚至只有微米量级。一张纸或者人类的皮肤就能阻挡α粒子。
β射线
β射线是放射性核素核衰变时释放出的电子,射线的本质就是高速的电子流。相比于α射线,β射线的电离能力要弱一些,但是穿透本领更强。比如,对于同样能量的α射线和β射线,α射线的射程是1厘米的话,β射线能够达到10米远。
γ射线
γ射线与上述的两种射线不同,它不是粒子,而是一种比x射线波长更短、能量更高的电磁波。
原子核进行γ衰变之后,通常处于较高的能级,在向低能级跃迁时,发射出γ射线,即原子核发生γ衰变。γ射线不同于前述两种射线,它不能被完全吸收,只能随着传播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虽然γ射线的电离能力较弱,但是穿透能力更强,甚至可以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在科学实验中,γ射线到原子上可激发外层电子逸出,产生光电效应,从而实现神奇的光生电。我们熟知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正是因为一篇对光电效应进行解释的文章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生产应用中,由于γ射线的高穿透力,工业中可以用作金属探伤或者流水线自动控制;医学中也可以利用γ射线对细胞的高杀伤力来治疗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