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植入治疗,一方面具有比较显著的疗效,另一方面又饱受外界排斥。要把这项有利于医学进步的技术进一步推广,就需要我们加强防护监管和宣传教育,让公众对粒子植入治疗有正确的认知,消除抵触情绪。”在近日举办的广东省首届放射性粒子临床应用技术与辐射防护学术报告会上,广东省辐射防护协会会长戎明海在会上提到。
粒子植入治疗是近几年肿瘤治疗方面的一种新手段,疗效明显,但是由于具有辐射的特点,其应用推广受到很大的限制。在此次报告会上,专家学者借助专业的数据与案例,进一步让公众对粒子植入治疗有科学的认知。
疗效明显推广难
粒子植入治疗,全称为“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一种将放射源植入肿瘤内部,让其持续释放出射线以摧毁肿瘤的治疗手段。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涉及放射源,其核心是放射粒子,目前临床运用的是碘125的放射性粒子。每个碘125粒子就好比一个小太阳,其中心附近的射线最强,可最大限度杀死癌细胞,同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随着各种治疗手段的不断完善、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的兴起,微创介入治疗在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放射性粒子治疗,在当前肿瘤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色。”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介入科主任张福君介绍,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粒子植入治疗对肿瘤的治疗具有明显效果。
“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周围健康组织没有损害;可以持续24小时每分每秒不停地杀灭肿瘤细胞,且作用时间长,可以长达180天;价格低于外放疗(25粒以内)……”珠海市人民医院院长陆骊工也提到,粒子植入治疗可以持续杀灭肿瘤细胞,作用时间长、效果更好。他同时指出,粒子植入治疗特别适用于以下情况,“无法手术或不愿、不宜手术的原发肿瘤;不宜手术的转移性肿瘤;转移瘤或原发肿瘤引起的疼痛;外放疗效果不佳或失败的病历等。”陆骊工提到,从多名男女癌症患者的治疗中可以看出,使用粒子植入治疗之后,患者的病情都得到很好控制并逐渐好转。
“一方面我们有很好的疗效,另一方面我们在学科内、在医院内挨批,遭到排斥。”张福君无奈地说,粒子植入治疗虽然近几年发展比较快,但是依然面临着被排斥的命运。“这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所谓的循证医学(强调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证据,所以我们尴尬。”
排斥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粒子的放射性特点,“很多人会觉得病人就是一个放射源,都会非常恐惧、排斥,甚至医护人员都存在这种情况。”张福君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技术,粒子植入治疗要从被人排斥转换到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公众宣传要跟上
“排斥与恐惧,都是源于认知不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介入科护士长严朝娴表示,粒子植入治疗不是洪水猛兽,如果防护工作做到位,它就是一把治疗肿瘤的利器。
“粒子照射距离短,只有1.7厘米,对医生和家属没有损害。”陆骊工表示,粒子的特征是杀灭其附近的肿瘤细胞,对正常组织损伤小,对医生和家属的损害就更小了。
“粒子是低能量核素,半衰期是60.2天,不会吸收入血,不经大、小便排出(粒子移位除外),有效直径距离短。”严朝娴也提到,粒子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恐怖,只要防护工作做到位,其对人体的危害是微乎其微。
根据多年的防护经验,严朝娴把粒子防护总结为3个时期,即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3个时间段。其中,治疗前主要是开展宣教工作,要对病人、医护人员和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减少恐慌情绪。治疗前,粒子的防护措施也十分重要,必须要用钛合金封装,并装入铅罐中,由专人进行保管,“目前买回来的粒子,基本都是封装好,医院主要是在保管方面,要制定妥善的管理措施。”
治疗过程中,要做好屏蔽,医护人员必须穿着佩戴铅衣、铅围脖、铅眼镜、铅手套等,测试发现,0.25mmPb的铅衣可以屏蔽90%~99%的射线。使用距离上,要使用长柄镊子,粒子仓口朝地,减少辐射对医护人员的伤害。植入过程要快速、准确,避免长时间的接触。手术完成后,要检测工作台及地面有没有遗撒的粒子。
“术后防护要重视宣教工作,让医护人员和家属了解防护重点,避免不必要的情况出现。”严朝娴提到,很多护士对做过粒子植入治疗的病人一开始都很抵触,但是经过宣传教育,特别是防护培训之后,慢慢也就坦然接受了。
“一定要跟医护人员讲清楚,越是隐瞒越会增加恐惧感。”严朝娴说,当然,医院必须防患于未然,要在病房设置明显的防护标志,医护人员佩戴计量仪,病房出口设施检测仪等,及时掌握情况。
规范管理促发展
“放射性粒子将采取负面清单制和备案制进行统一监管,有关政策国家卫计委还在制定当中,未来有资质的医院每治疗一个病人就要向云平台上传病例。”张福君表示,医疗操作上的规范当然是合理使用放射性粒子源的必要前提,对于放射性粒子的管控,随着其运用的日益成熟,国家开始在法律法规上制定相应的政策。
“放射性粒子源在治疗肿瘤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我们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广东省环保厅核安全处副处长孔令丰表示。
据孔令丰介绍,国际原子能机构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可能的伤害程度,将放射源分为5类。第5类放射源属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碘125即在此列。因此国家环保部门考虑到实际情况,对碘125采取的是非密封式管理。孔令丰表示,“这种管理的好处在于不需要回收,同时放宽了应用率,而且也不用再进行编码。”
“使用粒子源的单位都要办理放射性核素转让审批手续,不办就是非法使用、非法转让,我们会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孔令丰强调,虽然从支持医学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放宽了对碘125的管理,但是相关单位在使用的过程中,同样要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做到合法使用、安全使用,“环评批复与实际操作流程、场所要一致,例如,贮存场所、消毒、分装、活度质检、泄漏检查、装枪都要按要求管理,规范使用流程。还要做好台账管理,例如使用的数量、交接、剩余粒子源的贮存和处置等,对于掉落的粒子必须妥善处理,如果出现遗失,必须马上上报管理部门。”
另外,据了解,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使用的单位一定要明确资质,从事许可证规定范围的活动,需要报批环评的项目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来办。
张福君从临床运用的角度出发,认为目前粒子临床应用要极力抓好规范管理,做到放射诊疗许可证、辐射安全许可证、放射性药品使用许可证 “三证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