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高科技、战略型产业,核能产业是新时代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选择。不论从提高全民的核科学素养、营造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良好氛围、提升我国核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层面考虑,还是从增强国家核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核工业强国的角度出发,做好核能科普工作、提升公众的核科技知识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在涉核主管部门以及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国内核科普品牌活动日臻成熟,包括 “魅力之光”核科普知识竞赛及核电夏令营活动、核电企业“8·7开放日”等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成效显著。例如,通过累计9年举办,“魅力之光”实现了网上知识竞赛参赛人数超过300万人,走进核电站的公众超过1000人、网络相关传播量累计超过2亿次,核科普代表性的科普佳作相继问世。同时,以核电科技馆和核电基地为主要依托的核科普教育和工业旅游基地不断涌现,每年接待数十万公众深度体验……可以说,借助上述方式,全社会对核能产业的接受度正在提升,推动了核电事业安全发展。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承认,核能科普的短板依旧明显。主要表现在:涉核全产业链的高质量的科普资源供给格局还未形成、持续有效开展核能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核科普讲师人才队伍力量不足、核科普品牌的跨界影响力还不突出,而且有效连接产业、研究、媒体的核科普共享平台也尚未建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核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科普工作任重道远。一方面,在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中,公众在涉核信息生产和传播方面日益活跃,核能行业迫切需要适应融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用好第二代互联网(社会互联网)的技术潜力,以开放、参与和协作的思路创新核科普方式。另一方面,随着核能科技不断创新突破,核能供热、供汽、制冷、制氢以及生产医用同位素、核安保等多用途的场景迅速普及,核能应用正加快走近公众的生产生活,科普的范围和节奏也正在拓展提速,亟待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中。
面对建设世界核科技强国和实现双碳目标的艰巨任务,核科普工作应该担起重任,在方式方法和路径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首先,要坚持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夯实做好核能科普工作的基础。核电企业是核工业产业链的头部企业,对全产业的壮大具有不可替代的带动作用。只有核电产业保持积极有序发展的态势,为绿色发展、低碳转型做出更多贡献,才能创造出让更多人深度了解核电、接触核电的机会,以此奠定核电健康持续发展的公众接受基础,产生对核能科普的真实需求。
其次,要加强核科普内容的持续供给。科普贵在坚持,“魅力之光”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如今获得越来越多公众认同,充分证明了深耕和坚持的重要性。未来,核工业从业者要着眼长远,加大科普投入力度,积极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有效的全域、全时核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创新传播方式,确保科普工作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再次,要加大科普人才培养力度,打造过硬的科普品牌。人才是第一资源,优秀的科普活动策划者、组织者、传播者是做好科普活动的关键。要坚持人才优先,搭建舞台,将培育优秀队伍作为做好核能科普宣传工作的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尤其要抓住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上海中心落地的机会,积极培养国际化的核能科普以及核安全文化传播人才。另外,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对标先进,完善工作流程,将科普融入常态工作。
核能事业要做强,核能科普必须要大步跟上。新时代有新要求,核能相关企业应该携手并进,坚持“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立志实现核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在此前提下,全行业应不断激活科普品牌影响力,共同打造“国家核科学日”活动品牌,共创绿色低碳事业,持续塑造Credible(可靠)、Nice (可亲)、Non-carbon(低碳)、Power(赋能)的核能企业形象,为核能事业发展营造更好的氛围,为筑牢国家安全重要基石、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作者供职于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