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

新时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根本遵循

时间:2022-07-29 来源:《求是》2022/14

新时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根本遵循

《求是》杂志编辑部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就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等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指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支撑。

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离不开考古工作。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重要阶段性成效,科学回答了事关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就继续推进、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部署五项重点工作。

第一,加强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

第二,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

第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五,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具有鲜明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实践性,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纲领性文献,为做好新时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放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中系统学习、深刻领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21年仲春,武夷山九曲溪畔的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思接千载、鉴往知来,深刻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主动精神。

重庆中坝遗址出土的地层文物,完整包含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不同时代的所有地层,可以让人们直观感受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绵延不绝的伟大与震撼。图1为中坝遗址剖面还原图(图片来源:重庆市忠县县委宣传部)。图2、图3分别为中坝遗址出土的制盐陶器花边口圜底罐、花边口尖底缸底(图片来源:科学出版社)。

马克思深刻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个国家和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受制于特定的政治和经济因素,而且取决于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中国道路必然是从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走出来的。

这条“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和弘扬。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历史文化,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把握社会规律、指引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五千多年文明高度,着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宏阔视野和深邃眼光,反复强调要尊崇历史、研究历史,确立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重要会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布鲁日欧洲学院等国际场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外出考察调研时,在贺信、回信中,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一系列明确要求、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为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关于中国文明历史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文明历史和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对国家发展、民族兴盛、文明传承的重大意义。

关于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中国文明历史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科学的唯物史观。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立场态度,阐明了中国历史文化对凝聚民族力量、筑牢精神根基的重要作用。

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和“变”的关系,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的鲜明本色。

关于汲取历史智慧推进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要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这些重要论述,揭示了历史科学经世致用、资治鉴世的功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

商代是中国文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至迟从商代中晚期开始,中国已出现了最早的、相对成熟的文字体系,其中甲骨文、金文数量最繁,意义重大。图为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新华社发 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文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逻辑的科学把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重要论述指引下,新时代中国文明历史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就,激励中国人民自信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组建中国历史研究院,加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的研究阐释,加强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考古实证文明脉络,文化资源家底逐步摸清。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丰硕,浙江良渚、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四川三星堆等一批重要遗址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石窟寺等专项调查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突破5000处。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6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国。

——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总抓手,确定国家古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等重点工程项目为具体抓手,一些濒危的传统艺术得到抢救,一些被破坏的文化生态系统逐步得到修复和优化提升。数千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实施,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

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

浙江余杭良渚,“美丽的水中之洲”。2019年7月6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世界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显著成就的生动缩影。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中华文明是怎么起源、形成的?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走过了什么样的历程?由于缺乏文献记载,回答这些事关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大问题,只能依靠考古获取第一手资料。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20年来,围绕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4处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等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通过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了丰富精神动力和源泉。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全面科学分析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肯定成果、明确任务、部署工作。

——从成果看,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从任务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从部署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高度,科学阐明党的百年奋斗对中华民族、世界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于1974年被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图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全景。 人民图片 丁俊豪/摄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近代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脱离了这些历史文化,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长期以来,西方很多人习惯于把中国看作西方现代化理论视野中的近现代民族国家,没有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这样就难以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二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三是要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川眉山三苏祠,古木参天,百年银杏、千年黄葛,透出历史的厚重,氤氲着文化的气息。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个三苏祠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2022年仲夏,三苏祠,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是在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育出来的,全党全民族都要敬仰我们自己的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进一步从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三是充分运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历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敦煌作为中国通向西域的重要门户,古代中国文明同来自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思想、宗教、艺术、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中华文明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不断吸收借鉴域外优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丝路精神。”

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贯通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深刻阐明:“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证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

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图为莫高窟第112窟南壁壁画“反弹琵琶乐舞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这既是历史的经验总结,更是现实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在多个重大场合反复强调:“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22年7月,在致“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开幕式的贺信中,总书记再次强调,“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这些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凝结着中华民族在长期文明交往中的智慧结晶,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不仅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和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加强文明对话,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促进各国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从“一带一路”倡议,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扩大金融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开放,到拓展资金、人才、科技、文化等领域国际合作,中国日益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二是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三是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2022年虎年央视春晚,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灵动曼妙的舞姿、颇具禅意和丰富想象力的情景动作,引领观众步入中华美学殿堂,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自信。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在保护、管理好文物的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既是文物价值的彰显,也是文化的传承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之际,总书记在给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再次强调,“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在总书记重要论述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唤醒激活、弘扬光大,文物和文化遗产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山西博物院的“壁上乾坤”、天一阁的“数字古籍”,以“科技+”突破文物与观众的物理界限,实现观展由“走马观花”向“身临其境”的转变;从《国家宝藏》到《中国考古大会》,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如果国宝会说话》,文物在新时代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历史和考古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积累的文化养分,行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壮丽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下,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浏览字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