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3日电题:历史之选 时代之潮 未来之路——中国始终坚定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新华社记者赵卓昀
五十载人间正道,五十载风雨兼程,五十载坚守初心。
10月25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的日子。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成为世界和平的重要建设者、全球发展的最大贡献者、国际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和公共产品的积极提供者。
习近平主席今年9月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50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坚定不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始终坚定不移维护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始终坚定不移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始终坚定不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第三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直升机分队140名官兵2020年10月1日被联合国和非洲联盟驻苏丹达尔富尔联合特派团(联非达团)授予“和平荣誉勋章”,这是在联非达团法希尔超级营地中国营区拍摄的授勋仪式现场。(新华社发,余豪摄)
历史之选:改变国际格局的正义力量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联合国宪章》序言这样写道。
1945年6月26日上午10时许,美国旧金山退伍军人纪念堂,8名中国代表先后在《联合国宪章》上庄重写下自己的名字。中国成为当时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这是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杰出贡献的直接见证,也承载着中国人民对捍卫和平的庄严承诺。
《联合国宪章》的内容体现了人类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反思,联合国的诞生为人类团结与发展进步翻开了新篇章。然而,联合国成立后仅几个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就拉开了冷战序幕。此后,美苏之间的长期对抗给联合国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中国因为美国等国的敌视和阻挠,迟迟无法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与此同时,二战后的世界舞台上,新的力量正在崛起。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唤醒了亚非拉各国人民,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以亚非拉独立国家为主体的第三世界逐渐形成,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大力支持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也是南南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重要参与者。中方还提出并积极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有力推动国际关系向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在国际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朋友。到1971年10月,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已达60余个。
第三世界的崛起,深刻改变了国际格局。随着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声音日益响亮,美国及其盟友在很多问题上越来越难以为所欲为,对中国的围堵封锁也越来越不得人心。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这就是著名的联大第2758号决议,它从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公正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这是中国外交的胜利,是世界公道正义的胜利,也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胜利。决议通过那一刻,不少亚非拉国家代表在会场高声欢呼、相拥庆祝。“在我长达半个世纪的记者生涯中,还没有见过任何一件事能够引发如此巨大的欢呼浪潮,”目睹这一历史时刻的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常驻联合国记者伊夫蒂哈尔·阿里说,“这件事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图为当电子计票牌上出现表决结果时,代表们热烈鼓掌、欢呼。(新华社发)
智利前总统拉戈斯当年以经济专家身份作为智利代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大会,对此事印象深刻。拉戈斯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赋予了联合国更大的国际性,强化了联合国作为一个真正解决国际问题的机构的作用。
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后,从规模、组成上看,联合国方才成为一个世界性组织。”
联合国的创建是历史的选择,反映出摆脱战争的世界各国构建更具代表性与合理性的国际体系的强烈愿望,中国为推动这一重要历史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也是历史的选择,是发展中国家力量不断壮大的世界大势在联合国多边舞台上的具体表现。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使发展中国家整体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使联合国真正成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也使得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得到空前壮大。
时代之潮:促进和平与发展的中流砥柱
197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热烈的气氛弥漫了整个会场,57国代表相继致辞欢迎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联合国讲台上向世界宣告:“我们主张,任何一个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全世界的事,要由世界各国来管;联合国的事,要由参加联合国的所有国家共同来管,不允许超级大国操纵和垄断……”会场上,掌声经久不息。
自成立以来,联合国历经国际风云变幻,在曲折的道路上成长壮大。从美苏争霸到冷战结束,从两极对峙到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演变给联合国这个多边机制不断带来挑战。冷战期间,联合国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角力场。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人民的命运日益紧密相连,多边主义日益成为时代主流。然而,美国仍在世界上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奉行单边主义,对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构成严重威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力量不断壮大的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以实际行动践行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民族传承和追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我们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侵略、欺负他人,不会称王称霸。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将继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50年来,中国站在公理一边,坚持主权平等,反对干涉内政,反对霸权强权;站在正义一边,坚持客观公道,反对地缘争夺,反对拉帮结伙;站在和平一边,坚持政治解决,反对使用武力,反对单边制裁。在阿富汗、缅甸、朝鲜半岛核问题、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等国际热点问题上,中国始终积极斡旋、主持正义,发挥建设性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参与联合国事务更加广泛深入。2015年,中国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和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并加入新的联合国维和能力待命机制;2020年,中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任务,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累计参与了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面对新冠疫情,中国承诺今年全年努力实现对外提供20亿剂疫苗,并将在向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基础上,今年年内再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捐赠1亿剂疫苗。
10月14日,工作人员在布隆迪经济首都布琼布拉卸载中国援助的国药新冠疫苗。(新华社发,埃夫拉尔·恩根达库马纳摄)
长期研究中国发展的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仅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进行多边外交拓展了空间,也为传播中国理念、分享中国经验、发挥大国作用、履行大国责任提供了舞台。
潘基文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联合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过去50年来,中国不仅在促进本国政治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更为世界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未来之路: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壮歌声。人类同歌唱崇高希望,赞美新世界的诞生。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这是美国诗人、词作家哈罗德·罗梅在二战结束之际为联合国成立而创作的《联合国歌》歌词,反映了摆脱残酷战争的人们对联合国及其所代表的国际新秩序的美好愿望。
在二战结束70多年后的今天,世界正处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合作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对完善全球治理,维护国际秩序的主张,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说,50年来,中国始终坚定捍卫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持续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贡献中国方案,不断履行大国责任。
50年来,中国领导人多次走上联合国舞台,从“三个世界”划分到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从建设和谐世界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每一个历史关头,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倡议,超越了社会制度和发展阶段的不同,摒弃了零和博弈和地缘政治的思维,指明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的共同奋斗方向。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第70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等5个方面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围绕“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系统阐释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路径,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此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文件,这一理念得到广大会员国普遍认同,也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
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为国际团结抗疫注入信心,为全球共同发展指引方向,为因应世界变局擘画蓝图,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国际人士纷纷表示,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主席为全球发展提出重要倡议,对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等进行了深刻阐述,为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凝聚起强大合力。
第76届联大主席沙希德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包括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在内的各种全球性威胁与挑战,印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确性,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让世界“充满了希望”。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50年来,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初心未改,坚定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将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与世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参与记者:王建刚、兴越、杨士龙、胡友松、陆睿、杜白羽、田明、尹南、张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