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

守住绿水青山

时间:2021-09-28 来源:光明日报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36个热点地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甘孜州兼具基因、物种、生态和景观的多样性,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笔者观察到,甘孜州充分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多元参与,在统筹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和典型意义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甘孜州在承担重要生态屏障功能的同时,也是生态环境的敏感区、脆弱区。该地区平均海拔在3000~4000米,生态本底稳定性较差,一旦遭到破坏极难恢复。生态脆弱性使得当地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比较突出,如果守不住绿水青山,甘孜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制约。如何守?甘孜州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以下经验:

守住绿水青山,必须加强源头保护。甘孜州将维护生物多样性作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通过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科学划定和严格遵守生态红线来遏制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努力实现就地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生境。例如,在野生动植物集中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科学划定禁采区、休养区和准采区,在重要水域内新建电站、水利工程时预留鱼类洄游通道,尽量减小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用竹帘围栏固沙育草、严禁过度放牧、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抢救濒危物种……一系列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高了自然价值,增值了自然资本,保护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守住绿水青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过去,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甘孜州的生态系统面临较大压力,如过度放牧导致草场生态问题加剧,高原沼泽湿地萎缩退化,无序矿产开发、水电开发、乱挖乱采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反过来,恶化的生态环境又制约着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甘孜州积极转变发展模式,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在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牧业、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中藏药业和民族民间手工业等体现资源禀赋优势、彰显地方特色的绿色生态产业,实现了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的结合,体现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综合价值。

守住绿水青山,必须依靠人民。本地群众对家乡的野生动植物怀有深厚的感情,代代相传的知识和文化传递、多年的亲身经验积累使他们成为最了解本地自然、社会环境的群体。甘孜州充分发挥群众的意愿和经验优势,让“生于斯,长于斯”的老百姓成为保护这片土地不可替代的主体,通过资源赋能和机制设计,让他们有更强的能力保护好自己的家园。在政府的鼓励和引导下,保护区周边群众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员和宣传员,在专门巡护、物种调查、跟踪研究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甘孜州还积极探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支持、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合理划分不同参与主体职能,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合力,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从政府包揽模式向多元共治模式转变。

环境就是民生,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成效要体现在民生的改善上。甘孜州将治沙与致富统一起来,让社区群众既能通过参与专门巡护队和高原高山生态系统景观保护获得工资性收入,通过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获得经营性收入,还能通过对草场的保护和利用获得财产性收入和生态补贴转移性收入。当“叶子”变成了“票子”,群众真正享受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收益,才能真正提高对自然环境的价值认知,从而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发展与保护的良性循环。这一点就像当地群众所讲:“有野生动物在,表明草场好;草场好,我们的牛羊才好,我们的生活才好。”当老百姓普遍意识到草场、动物、牛羊和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方能更好地深入人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要以自身的能动性实践反作用于自然的保护和修复。甘孜州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前提下,特别注重发挥人在保护自然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科学制定濒危物种抢救工作计划,探索出人工培育、野外种植的抢救模式,康定云杉、五小叶槭、雅砻江冬麻豆等濒危珍稀物种的抢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沙化土地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构建生态廊道、流域综合治理等治理措施,之前罕见的白唇鹿、金钱豹、藏野驴、雪豹等珍稀动物如今时不时就会亮个相,成功扭转了生物多样性恶化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长期工程、系统工程,成效的取得是统筹谋划、系统治理和久久为功的结果。笔者看到,甘孜始终坚持“生态立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加大保护投入力度,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针对高原的特殊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建议甘孜州下一步加强高新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构建天、空、地全方位数字监测平台。以智慧监测摸清家底,精确掌握种群资源,全面整合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数据资源,完善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物种数据库,并运用监测和分析数据开展针对性保护和治理工作,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作者:王茹,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浏览字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