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变电工程的电磁环境影响
恐惧和敌对情绪,往往源于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不足。对风、火、雷、电等自然现象,人类都经历了恐惧、崇拜、认知、应用的漫长过程。
直至今天,国内绝大多数公众对电场、磁场健康风险的认识仍属空白。各种非科学思维的“专家言论”不时出现在国内媒体;国内对国际权威组织的官方文件及研究成果借鉴、分析甚少;基本看不到面向公众的客观、全面的环境健康公共信息。这些状况导致公众只能根据片面或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作判断,混淆了输变电设施的电磁场与电磁污染、电磁辐射等概念,导致公众恐惧与误解有增无减,阻碍了输变电建设。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宣传要和科学界主流意见一致”“在科学宣传上,媒体没有传播错误知识的权力”。在经济快速增长、电网建设亟待加快的今天,进行正确的电磁场科普宣传,树立科学发展观,纠正“伪科学”,是及时和必要的。
部分媒体误导在于模糊了“量”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在沐浴阳光雨露的同时,也受到声、光、电的影响。对于生命而言,接受各种基本粒子影响都有度的限制,在一定程度内,受其影响是无害甚至有益的,只有超过限度才会造成伤害。譬如没有阳光,我们就无法生存,可是如果阳光过强了,我们的身体就会枯萎,眼睛就会失明。
所谓过犹不及,对于电磁环境来说也同样如此。不同频率的电磁源对生物体的影响是不同的。在一定的范围内,电磁场对人体是无害的,在生活中还能加以利用,例如电热毯、红外疗法等。近年来,国内某些报刊频频发表“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文章,引起了公众对输变电设施的误解和恐惧。这种观点的误区就在于模糊了不同频率的电场、磁场、电磁场对人体具有不同作用机理与影响的事实,忽略了电磁场的强弱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这一关键前提,使输变电工程蒙受了不白之冤。
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WHO)从1998年至今,分别以“国际电磁场研究计划”信息发布文件(Fact Sheets)形式,以多国文字公布了不同频率电磁源对公众健康有何影响的官方意见,分别阐述了暴露于不同频率电磁源对人体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及安全限值。
电磁环境对生物系统产生的影响,决定于电磁源的波长(频率)及其能量的大小,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对人体的影响也就越大。
“离子辐射”是极高频的电磁波(X射线与γ射线),它具有足够的光子能量来断开细胞遗传物质分子中的DNA化学键,即产生电离化。
“非离子辐射”是电磁频谱中频率和能量较低频段部分的通用术语,指该频率段中光子能量太微弱,不足以断开细胞分子间的化学键。它们包括紫外线(UV)辐射和可见光波、红外线波、射频与微波,以及极低频与静止的电场和磁场。不论“非离子辐射”的强度有多高,都不能在生物系统中引起电离化。
输变电工程不会危及人体
输变电设施会产生工频电场、磁场、无线信号干扰和一些噪音,而引起人们恐慌的主要是电场和磁场。当电气设备接通电源(即加上“电压”)时,其导体就带有低频的交变电荷,同时在导线与大地之间形成一个低频电场。我国输变电工程采用的电力频率为50赫兹。在电力或动力领域中,通常将50赫兹频率称为“工业频率”,属于极低频电场。
据中国电科院陆家榆博士介绍,极低频磁场由导体电流在其周边所感应产生,故磁感应强度随着与磁场源(载流的导体)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在变电站周界或围墙外,由变电设备产生的磁场水平通常接近当地背景水平。
在输电线路或电力设施周围环境中,电场与磁场单独存在,并不类似高频电磁场那样以电磁波形式形成有效的电磁能量辐射或形成体内能量吸收。因此,国际权威组织在极低频环境健康影响领域内,只涉及电场与磁场分析,而不使用“电磁辐射”这一笼统模糊的概念,更没有任何国际权威组织会在该领域误用“电磁辐射”这一术语。
事实上,我国对输变电电磁场的环境标准限定比国际标准更为严格。WHO推荐的国际权威组织颁布的旨在保护公众健康的工频电场强度暴露限值为5千伏/米,工频磁场强度暴露限值为0.1毫特斯拉;而我国对公众的保护限值为电场4千伏/米,磁场为0.1毫特斯拉,在实际施工中,往往还低于这些标准。
以北京电力公司所有变电站和高压输电线区域检测数据为例:高压输电线区域的磁场强度为1微特斯拉(1000微特斯拉=1毫特斯拉)左右,电场强度小于2.8千伏/米;高压输电线输入的变电站磁场强度为1微特斯拉左右,电场强度小于0.7千伏/米;电缆输入供电的变电站磁场强度小于0.08微特斯拉,感生电场强度小于0.001千伏/米。
目前,我国输变电线路、变电站基本都按同一水平设计。可以说,我国现行的输变电工程环境评价标准,完全符合或严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国际权威标准所规定和“旨在保护人体安全”的暴露限值,正常工作的电力设备对人体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电磁场无处不在。据测算,当我们欣赏美丽的月光时,当我们在家中打开电视时,身边的电磁场强度已远远高于输电线路。地球本身也具有地磁场,将地球上存在的地磁场与输变电设施产生的磁场相比较,也可以得出有趣的结论:在北京观测到的地磁场数据为54微特斯拉,当磁场反转时,强度最大值约为100微特斯拉,是输变电设施电磁场的50~100倍。这说明,人们生活在几十微特斯拉的电磁场里几乎是没有任何感觉的,即使是在变电站内24小时值班的工作人员,其健康也不会受到影响。如此看来,居民对输变电设施电磁环境的恐惧确实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
真正可能影响健康的高频电磁辐射往往潜伏在我们身边,不那么引人注意。据美国全国环境卫生学研究所(NIEHS)的调查统计,较高水平的电磁场并非来自高压输电线路,而多由各种频率的电加热或冶炼设备、各类电动工机具、电气化交通、建筑物供电布线及某些家用电器产生。
当这些高频电磁波产生感生电磁场,并穿过人体时,非同相位的波会对人体造成影响。譬如,手机的波长是1.8吉赫兹,相当于15厘米的波,长期接听手机,会对人脑有一定危害。微波炉里面的微波发生器,能够发出2.45吉赫兹的微波,有较大的能量输出。所以,接通微波炉开关后,应该远离微波炉。与此类高频电磁波相比,我国供电系统产生50赫兹电磁波的波长大约是6000千米,人体长度最大为两米左右,电磁波传播时穿过一个人几乎都是同相位的,50赫兹电磁波感生电磁场的磁感应强度远小于100微特斯拉。因此,它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
输变电工程会产生哪些生物影响
“既然输电线路对人没有危害,为什么有时在高压线下会有类似静电的感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事实上,输变电工程工频电磁场虽不会危害人体,但会对生物体产生一些细微的影响,就如冬天脱毛衣会发生静电一样。
WHO将这种影响定义为“生物影响(biological effect)”,并指出“生物影响”与“有害影响(adverse heath effect)”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当暴露引起生物系统内某种可注意到的或可检测到的生理变化时,“生物影响”就发生了;而当“生物影响”超过躯体正常的补偿范围时,“有害影响”就发生了,并可能导致生物出现某种有害的健康状态。
国际研究表明,输变电工程产生的极低频电磁场,在生物系统中的主要影响是,在体内感应出电场与电流的作用。其所感应的电流一般比我们体内自然存在的电流数值还低,并未发现具有值得注意的健康影响。现有证据表明,除了由躯体表面电荷产生的刺激外,暴露到高达20千伏/米的电场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并且是无害的。即使电场强度高达100千伏/米以上时,电场也没有显示对动物生殖与发育有任何影响。
关于磁场影响,WHO指出:没有什么确认的实验室证据表明,在家庭或环境中所遇到的场强度下,极低频磁场会影响人体的生理与行为;志愿者暴露到强度高至5毫特斯拉的极低频磁场达数小时的时候,对其所做的一些临床与生理试验(包括血液变化、心电图、心率、血压和体温)仍表明,一切正常。
针对最让人们恐慌的致癌传言,WHO也作出了明确回应:没有可信的证据表明暴露到极低频磁场会引起对生物分子(包括DNA)的直接伤害,所以极低频磁场是不可能诱发癌症的;最近的动物研究未发现极低频磁场暴露会影响或促进癌症发生率的证据;个别关于低频磁场暴露与儿童白血病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报告,缺乏实验研究支持,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