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

保护环境 我们都是行动者

时间:2020-06-05 来源:陕西日报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我们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共享着同一片蓝天,拥有同一个地球,环境保护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担负起地球卫士的责任。今天本报与大家一起分享来自我们身边的三位环保达人的故事,以期更多人参与到环保中来。

 

希望研究成果用于环保

再过几天,岳明就要进山了。“我们要开展一个项目,是关于秦岭中段北坡植物多样性监测的,这几天正在做准备工作。”岳明说。岳明是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今年53岁,是生态学方面的“老专家”了。“30年前,我就开始跟着我的导师在陕北黄土高坡上跑了。”岳明回忆,1989年他第一次踏足黄土高原,“非常震撼。当时虽然是盛夏,但山上寸草不生,跟火星似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我甚至见过羊爬到树上吃杜松叶子,因为地上已经没有草可以吃了。”见过类似的种种情景后,岳明脑海中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恢复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

想知道如何恢复,必须先了解这里的环境。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土壤孔隙度较大、质地疏松、透水性强,具有较高湿陷性,抗冲刷能力差,加之降雨比较集中,导致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我国根据黄土高原每个小流域自然条件、小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任务,开展植树造林、建设拦截泥沙的淤地坝,以达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目的。

这期间,岳明跟着导师,在黄土高原展开调研。“我们需要弄清楚黄土高原的基本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了植被分区的理论,就是划分植被的边界,宜草种草、宜林种林,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畜牧业等,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岳明说,这套理论逐渐被业界认可,并被政府部门采纳,用于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恢复。后来,岳明将研究的对象转为黄土高原植被演变过程。“只有了解这里植被演变情况,才能更好指导植被恢复,就像化学实验中添加催化剂,加速植被恢复。”岳明告诉记者,多年来,他陆续发表关于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论文80多篇,引起了多方关注,很多林业部门的人都来找他交流。

近20年,岳明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上。2000年前后,岳明承担了一个佛坪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的项目,几乎跑遍了那里的沟沟岔岔。岳明在《陕西环境》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秦岭中低山地区生态重建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就我的理解,黄土高原生态保护最重要的是水土保持,而秦岭生态保护,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岳明说,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建议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借鉴意义,他也在很多场合作报告时,谈到秦岭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去年年底,岳明参加了陕西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制定,其中植被生态系统恢复方面,由他执笔完成。“每年我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要在秦岭山中考察做研究。就像这次进山,我们要完成很多项任务。我们做研究的,就是希望研究出来的报告和成果,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岳明说。

 

要让所学专业发挥作用

6月3日,郭军权起了个早,给一家企业解决完沼气池的问题,又赶到延安市宝塔区万花山乡徐寨村。那里,有20个农民正等着他。

“郭教授,您给我说说沼液肥都有啥好处?”

“郭老师,地膜不收集有啥影响?”

听到农户的疑问,郭军权的专业知识又一次派上用场。每个月,郭军权都要下乡给农民免费讲授各类环保和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

今年43岁的郭军权,是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副教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只身跑到延安当老师,给学生讲创新创业课。干了这样一个跟专业无关的工作,郭军权有自己的想法。“2004年到2005年,因为要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我在延安燕儿沟流域前前后后做了160多天的实验,发现这里植被稀少,很多土地裸露,土质松软,春天黄土满天飞,夏天暴雨突发,水土流失严重。我非常震惊。那一刻,我就觉得自己的专业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能发挥大的作用。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决定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片神圣的土地。”郭军权说。

郭军权说到做到。尽管教学工作与环保无关,但他在业余时间干起了他的“环保事业”:针对石油对土壤的污染,申请了延安市社会发展攻关项目《陕北黄土丘陵区石油土壤污染的植物原位修复研究》,自己带领项目组成员,走访调查了4个采油厂的100多个井场,并进行试验研究;针对当前延安市水污染问题,组建水污染治理与防治团队,经过3年研究和实验,获得污水处理的发明专利;带领环保志愿者开展各种环保科普宣传、调研活动,先后组织活动70余次,参与人数1.6万余人。2018年,郭军权带领志愿者到延安市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节水活动环保宣传活动。“我就是想着让孩子们多多接触环保了解环保,通过他们影响其父母以及更多的人。”郭军权说,后来,活动的影响面越来越广,延安市有六七个学校参与进来,估计宣传覆盖达10万人。

郭军权还定期组织环保志愿者开展保护延河活动,对向延河排放污水的违法企业进行制止和教育。“碰到过冷脸、不理解甚至威胁,说实话我害怕,但是这个事我选择坚持下去。”郭军权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他的“环保事业”,他的内心就强大起来。

这几年,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引起广泛关注,郭军权就忙着下乡给农民搞培训。“环境保护需要人人参与。只要我的行动能影响到其他人,我就很满足,也让我充满干劲。我相信只要大家都行动起来,我们的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郭军权说。

 

让更多人参与到环保中来

观察时间:2020.5.28

观察地点:西安,城市运动公园

观察人:杨莞尔

记录人:杨莞尔

调研主题:城市绿化中营养钵盆栽的使用情况。

更换次数:花盆材质为黑色薄膜塑料。咨询环卫工人,这些盆栽一个月左右更换一次,更换后塑料盆丢弃到垃圾台。

后记:营养钵盆栽主要以三色堇、矮牵牛、海棠、矮菊花为主。对比附近小花园,盆栽里的花朵长得并不美观,而且因为储水性不好,营养钵盆栽更换次数频繁,养护需要每天早晚浇水。

以上这段观察日记,出自一个不满7岁的小女孩,她叫杨莞尔。别看她不到7岁,跟环保打交道已经有三四年的时间了。“一开始是跟着家里人去野外,观察小动物,听大人讲解多了,她就告诉我们说她要保护小动物。”杨莞尔的爸爸苑兵告诉记者,现在的莞尔,已经是一个真正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环保公益人士了。

2017年,年仅4岁的杨莞尔,在父母的协助下,联合西安市番茄研究所发起公益活动,组织专家科普植物生长规律、无土栽培知识。

2018年,5岁的杨莞尔配合自然之友等十几家公益机构,由家长陪同带着小朋友去秦岭捡拾垃圾,去灞河边收兽夹,去动物园门口呼吁减少动物表演。“那是在夏天,她当时身穿一件短袖,就那么站在动物园门前的场地上,保安轰不走,一连去了6周。”苑兵说。

2019年,很多地方试行垃圾分类。6岁的杨莞尔穿着自己设计的“垃圾桶”衣服,站在了西安钟楼附近的广场上。“她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垃圾分类,还去菜市场免费分发垃圾袋,也联系了很多公益组织让更多的社区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公益活动中。”苑兵告诉记者,去年夏天,莞尔拉着弟弟,用自己的零花钱做了文化衫,并自封为首席垃圾分类宣传官,封弟弟为副官,两个人在公园里、广场上、商场里一次次拦着行人做问卷调查,得出有效问卷200份,并总结出两点问题,最后提交给了相关部门。

今年,杨莞尔又发起了一个话题,在全国是首次。“有一天她问我,美化城市的花墙,种花的塑料小花盆怎么回收?该怎么分类?我问了一下,包括一些专业人士都不知道。”苑兵说,后来自然之友在微博上发起了这个话题,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莞尔开始做一些调研,凌晨跟着环卫工人观察他们更换花盆的频次,一天给花浇多少次水。“她了解到,花盆最后是被扔掉,这样仍然是不环保的。她告诉我,城市绿化是为了美,但美的起点不能是伤害自然。”苑兵说。

“明明不用这样,如果是蔷薇花墙,就不用环卫工人辛苦浇水,不产生塑料垃圾。都是因为我们。我们是谁?”7岁的小女孩,在环保路上有了更深的思考。

“她说,她要继续走下去。我们也会支持她,让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苑兵说。

浏览字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