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今天是:

行业动态

— news —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行业动态 -> 行业动态

重磅发布!2022年天然铀产业十大科技进展出炉

发布时间:2023-06-15  浏览次数:120 次  来源:未知
à???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宋体; TEXT-INDENT: 2em">

3月5日,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任期即将结束。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建设,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电项目;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本期邀请几位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跻身世界核电大国之列

我国核电建设情况及发展前景怎样?

杜忠明(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是我国主要的电力来源之一,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核电是指利用铀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具备能量密度高、单机功率大、土地利用率高、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发电成本稳定且相对较低等特点,可长期稳定高效运行。相比其他发电方式,核电机组的年发电利用小时数常年保持在7000小时以上,位居所有电源之首,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和二氧化碳。核电全寿期二氧化碳排放当量仅约12.2克/千瓦时,与水电基本持平,低于风电、光伏。安全是核电产业发展的前提,现有的三代核电主要在安全系统改进上提升了核电站的安全性,已从设计上实现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

自1985年秦山核电开工建设以来,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跻身世界核电大国行列。截至目前,我国商运核电机组超50台,主要集中在沿海的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8省(区),总装机容量超5600万千瓦,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在建核电机组超20台,在建机组装机容量已连续十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华龙一号”机组陆续投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由二代向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全面跨越。全球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石岛湾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首次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掌握第四代核能技术的国家之一。

我国核电工程建设队伍不断发展,具备同时建造40余台核电机组的工程施工能力,能够应对多项目、多基地、几个堆型同步建设的挑战。核电平均建设工期为73个月(含AP1000、EPR等首堆工程),低于全球平均水平85个月。“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从开工建设到投入商运历时约68个月,如期完成建设目标,成为全球首个按期投产的三代核电首堆。此外,我国已实现核安全关键设备和材料的自主研发和国产化,自主三代核电综合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形成了每年8—10台(套)百万千瓦级核电主设备供货能力。&l

6月13日,2022年度“天然铀产业十大科技进展”正式对外发布。同日,2023年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理事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曹述栋出席会议并致辞,各位理事及参会代表充分交流,为促进我国核能事业铀资源保障和天然铀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1686796568904287.png

2022年,中核集团发起并成立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广大科技工作者砥砺深耕,在天然铀领域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累累硕果。经过网络票选和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年度“天然铀产业十大科技进展”:

1686796587442522.png

曹述栋表示,自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以来,战略定位清晰凸显、组织机构日趋完善、创新成果取得新进展,推动了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的良好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希望联合体各单位深入融合,协同创新,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勇于攀登,善于创新,实现前瞻性、标志性和示范性创新成果的重大突破及产业化应用;抓住重点,敢于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全行业的优先战略,大力实施重点科技创新工程,为我国战略核力量建设和核能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会上还通过视频回顾天然铀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的成立;对联合体成员单位的调整变动进行审议;为新加入联合体的江西省地质局、辽宁省地质勘探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地质院、中陕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5家单位授牌;听取联合体2022年度工作报告,重点审议联合体的创建历程、工作新成效以及未来发展计划等;见证2022年度“揭榜挂帅”项目共8家单位的签约仪式,并发布2023年度“揭榜挂帅”项目问题清单。

本次活动由中核铀业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核地质勘查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核集团总部有关部门及相关成员单位有关负责人,联合体成员单位代表参会。

延伸阅读:

2022年度“天然铀产业十大科技进展”

01鄂尔多斯盆地找矿理论与技术实现新突破

在“渗出铀成矿理论”的指导下,明确了洛河组和环河组为盆地下白垩统找矿层位;在盆地北部特拉敖包和南部新庄地区,定位预测了氧化带与铀矿化范围,大大拓展了鄂尔多斯盆地铀矿找矿空间。

成果单位: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核工业二〇八大队、核工业二〇三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

02月壤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

发现月球新矿物,命名为“嫦娥石”

国家原子能机构和国家航天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核地研院月球样品研究的重大成果:在我国发现了第一个月球新矿物,并命名为“嫦娥石”,该矿物的发现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后第三个发现月球新矿物的国家。

成果单位: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03松辽盆地南部铀矿找矿取得新进展

以“红层找铀、贯通断裂控矿”为新认识,结合“板状”铀成矿模式,集成了“浅层地震+岩性岩相+地化环境”综合技术方法,极大提高了找矿效率,落实中型矿产地1处,圈定找矿靶区3片。

成果单位:

核工业二四三大队、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东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

04洪海沟铀矿床发展为特大型规模

以理论创新为基础,建立了“洪海沟式”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成矿模式,实现了矿床层间氧化带和矿体精确定位,有效指导了矿床的勘查工作,支撑矿床发展为特大型规模。

成果单位:

核工业二一六大队、东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

05全球首台大坡度螺旋隧道掘进机成功研发,在北山地下实验室项目投入使用

协同研发的全球首台大坡度螺旋隧道掘进机“北山一号”成功下线,并顺利在北山地下实验室投入使用,有力支撑中核矿业科技负责的主体工程建设,为世界高放废物处置库开挖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成果单位: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有限公司

06可视化生产管控平台

助推地浸采铀高质量发展

自主建立了地浸采铀统一的数据标准,研发一体化可视化生产管控平台,在通辽钱家店铀矿首次建立了可视化生产管控平台示范工程,实现了地浸井场的虚拟开采,形成智能化地浸铀矿建设示范。

成果单位:

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核通辽铀业有限责任公司

07地浸采铀大通量提铀装置实现工程化应用

自主研制了地浸采铀大通量离子交换装置,在国内现有先进水平基础上又提高1倍,在新疆七三五厂验证试验中发挥出较好性能,已应用于二连盆地芒来铀矿项目开发设计,可大幅减少装置数量及工程费用。

成果单位:

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核新疆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南华大学

08罗辛铀矿水冶技术优化助力矿山提质增效

研发了浸出过程关键参数调控技术,铀浸出率达到90%以上,较现有水平提高2~3个百分点;突破产品制备关键技术,矿浆沉降速度提升30%,黄饼含水率低至50%。科技成果已应用于罗辛铀矿,预计效益增加2800万元/年。

成果单位:

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09“数字建井”技术实现

地浸采铀井场精准快速开拓

国际上首次提出地浸采铀“数字建井”概念,研发地浸井场精准快速建设系统解决方案。成果已在巴彦乌拉铀矿床和巴润铀矿床投入工程应用,实现井场精准快速开拓和设计精度提高50%,全周期成本降低10%以上。

成果单位:

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0砂岩型铀矿探采结合一体化技术

首次实现工程化应用

中国铀业统筹,中核天山铀牵头,二一六大队密切配合,创新性地在蒙其古尔铀矿床P0线以西矿段开展探采结合技术研究,有效实现了勘探钻孔和地浸工艺孔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利用,支撑矿山增效延寿。

成果单位:

新疆中核矿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二一六大队

网站首页|政策法规|电磁辐射|电离辐射|核安全文化|行业动态|会员之家|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  邮箱:sxsfsxh@163.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影路301号  电话:029-854562212

Copyright © 2002-2025 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协会  陕ICP备18019836号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3073